陰陽五行說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十分盛行,其思想影響直滲古代宗教,古人或對已祖奉的神靈賦予“陰陽”、“五行”的屬性, 或因“陰陽”、“五行”而塑造出新的神靈。
神靈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是我國古代宗教獨有的特色之一, 這在人類宗教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而道教神仙系統承襲古代宗教, 延續這一特色。
古人給“陰陽”、“五行”以神秘的力量,認為“陰陽”是立天之道,陰陽消息是萬物演化的根本;“陰陽”主宰天道、地道、人道;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而生萬物,五德轉移,決定歷史。用“陰陽”、“五行”來劃分宇宙之明暗、上下、盛衰、剛柔、男女、動靜以及用此來配方位、色彩、氣味。季節,並以此來烘托古代宗教神話傳說,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古人以金水水火土五星為“天”之五佐,東方靈仰威之帝,又稱蒼帝,屬木,色青;南方赤源怒之帝,又稱赤帝,屬火,色赤;西方白招矩之帝,又稱白帝,屬金,色白;北方協光紀之帝,又稱黑帝,屬水,色黑。以東南為陽,西北為陰,以歲星(木)、熒惑(火)、填星(土)屬陽,以月、太白(金)、辰星(水)屬陰。又據《淮南子•天文篇》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爆,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中央主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是,其佐薄收,執矩而制秋;北方水也,其帝瑞須,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文中五帝,或稱五行之帝,或稱五方之帝。崇奉“三皇五帝”是我國古代宗教之傳統,後世道教亦把泰之,以黃帝最為顯著,朔其源乃始于漢武帝時的神仙家。
據《漢書•郊祀志》記載,方土公孫卿曾相勸漢武帝效仿黃帝去泰山封禪,說:“封禪則能仙登天矣。”以黃帝游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為據,說黃帝“與神會,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采首山銅,鑄鼎幹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委胡額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余人,龍乃去。方土傳說的黃帝學攸,乘龍升天,自然為後世道教所仰慕。
道教崇奉的東華帝和西王母,又稱木公(東王父、扶桑大帝)、金母,即被賦予陰陽的屬性。《太平御覽》》卷六六八引《集仙錄》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仙傳拾遺》曰:“木公亦雲東王父,亦雲東王公,蓋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墉城集仙錄•西王母》曰:“西王母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芬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東王公焉。……金母生於神州伊川……與東王公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矣。桑順之本,與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鹹所隸屬。”木公、金母是道教的崇高神,木公掌管男仙名籍,金母掌管女仙名籍,求仙得道者要先拜木公,後謁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境,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
道教崇祀的真武大帝,又稱佑聖真武靈應真君、翊聖保德真君,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為方位職司北方屬水的神。《淮南子•天文訓》:“北方,水也,其帝瑞項,其佐玄冥,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雲麓漫鈔》卷九:“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為四方之神。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玄武為真武,玄冥為真冥,玄枵為真枵,玄戈為真戈。後興醴泉觀得龜蛇,道土以為真武觀,繪其象為北方之神,被發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自後奉祀益嚴,加號鎮天佑聖。”《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道家類存目》曰:“益目張魯之教三官,天、地之間獨有水官,而金、木、火、土不與,故道家獨尊玄武。此所謂翌聖真君,即玄武也。可見真武大!帝與五行中“水”有不解之源。
道教祀奉的地獄之神豐都大帝為陰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其為北陰大帝。歲星之神為陽神,太歲之神為陰神。日為太陽之神、大明之神;月為太陽之神、夜明之神。赤精子、甯封子、祝融、炎帝皆為火稽之神,赤松子為水精之神。道教對自然神皆附加以陰陽之神仙,如對天上二十八宿神則說:甲從官陽神也,角星神主之,陽神九人,姓賓名遠生;乙從官陰神也,亢星神之,陰神四人,姓扶名司馬;丙從官陽神也,氏星神主之,陽神十三人,姓名師子;丁從官陰神也,房星神主之,陰神八人,姓洪名寄生……,這些在《雲發七簽•日月星辰部》中有詳細記載。
古人以天平與地支相配合,組合成六十甲子,每一“甲子”皆有一位“星命神”,如甲子星命神金辨大將軍、乙丑星命神陳材大將軍、丙寅星命神耿章大將軍等。按干支五行之屬性: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明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子為水,醜為主,寅為木,卯為木,辰為主,已為火,午為火,未為土,申為金,戊為主,亥為水……等。這樣相配,所有的星命神無一不具備陰陽五行之屬性。
此外,道教根據“天合一人”“天人感誚”的思想。認為人體本身是小周大,是大地大周天的縮影。天上有上帝及陰陽五行之神,人體亦有“心君”及在陰有陽(指目)、五臟五行諸神,天神與人體內諸神因陰陽五行屬性而逐類相通。據《太平經》卷七十二記載,天地間有神寶,悉自有神精光,隨五行為色,隨四時之氣興衰,為天地之使……此四時五行之精神,入為人五臟神,出賽,為四時五行神。另據《太上老君內觀經》載,五臟藏有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心為火,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可見其載無不與陰陽五行密切關聯。
總而言之,陰陽五行幾乎網路了神仙世界,使得神性(神的來歷與威力)大都與陰陽五行有關,難怪《周易》雲:“陰陽不測之謂神。”道教即是據此推演出了豐富的神學義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