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恐龍會滅絕?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最新還有「氣候失調導致出生恐龍性別失去平衡」、「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行星x說」、「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為什麼會有冰河時期?
現今科學家只能知道是因為地球繞日軌道與自轉軸的變化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卻無法解釋為何太陽照射地
球各個地方分布的變化,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的變化。研究人員根據動植物化石分布、花粉化石與海底沈積物的
研究,可以知道當冰河期來臨時,將發生明顯的氣溫降低,高山森林線下降;還有亞熱帶地區(亦即回歸線)的
南移,使得冷熱大氣團的交接位置南移,造成氣候改變;以及明顯的海平面下降而陸地面積增加。冰河期的消長
,會影響動植物的分布與地形改變。尤其是寒帶性動植物分布面積的消長與冰河期發生呈現一致狀況。地球的整
個生命歷史中,不斷有冰河期的發生。研究學者將其中四次時間最久遠,影響範圍也最大的冰河時期分別命名,
在各個冰河期間,還有許多程度較小的小冰河期發生。台灣的櫻花鉤吻鮭,就是在距今10至80萬年間,也就是更
新世冰河期,由北方洄游到南方而進入台灣的溪流中。下表為四個主要冰期名稱與時間比較。
--------------------------------------------------------------------------------
全球四個主要冰河期(Ice age)
國外冰期名稱 中國冰期名稱 距今發生年代(萬年) 地質年代
古薩(Guniz)冰期 鄱陽冰期 137-150 侏羅紀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堊紀
里斯(Riss)冰期 廬山冰期 10-32 第三紀漸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紀更新世
本表內容整理自中國科學院(1984)。
--------------------------------------------------------------------------------
更新世是地質年代
更新世是地質年代的專有名詞。單位是世(Epoch )英文是Pleistocene,時間是指距今一百六十四萬年至一萬年前
之間。世的單位之上還有紀(Era) 和元(Period)兩個單位。 詳細的地質年代表列於下表。
地球地質年代表 Geologic Ages of Earth History
時代 代(Era) 紀(Period) 世(Epoch) 百萬年前(Ma) 時間間距
百萬年Ma
顯生元
Phanerozoic
新生代
Cenozoic
第四紀 Quaternary
全新世 Holocene 0.01 0.01
更新世 Pleistocene 1.64 1.63
第三紀 Tertiary
上新世 Piocene 5.2 3.6
中新世 Miocene 23.3 18.1
漸新世 Oligocene 35.4 12.1
始新世 Eocene 56.5 21.1
古新世 Paleocene 65 8.5
中生代
Mesozoic
白堊紀 Creaceous
144.2 82.2
侏羅紀 Jurassic 205.7 61.5
三疊紀 Triassic 248.2 42.5
古生代
Paleozoic
二疊紀 Permian 290 41.8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362.5 72.5
泥盆紀 Devonian 408.5 46
志留紀 Silurian 439 30.5
奧陶紀 Ordovician 510 71
寒武紀 Cambrian 570 60
隱生元 原生代(前寒武紀) Precambrian
始生代 Eozoic
人是怎樣演化成的?
數萬年未進化的現代人終於發生進化…
新次元人進化出現
最新人類進化史:
人類、猩猩與猿猴同屬高級靈長類哺乳動物目,起源於五千五百萬年前;早期的發展,無論在型態上或功能上,幾乎和猿猴類沒有任何差異,同樣過著茹毛飲血的叢林野獸生活。然而人類大腦區域皮質的增添,使人類從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尼安德塔人、現代智人不斷進化到現在的新次元人。 反觀,同屬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目的猩猩和猿猴,雖然也經過五千五百萬年的演化,但至今連製作簡單的打獵用具都不會,也仍然擠身在低等野生動物的行列,因此人類大腦區域皮質的增添是人類發生高級進化,成為萬物之靈的主因。
第一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全新世第四紀新生代,人類的前額葉突然增生新皮質,而使人類增生出直立行走、奔跑跳躍的特定能力,並進化為南方古猿,牠介於猿和人之間,前額脊有突起特徵。
第二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兩百萬年前,人類的額葉增添新皮質,而使人類增生出製造打獵用具的特定能力,並進化為能人,牠能用獵具獵捕其他動物和同類,額骨有顯著膨大的特徵。
第三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一百八十萬年前,人類的枕葉再度增添新皮質,而使人類懂得利用火和燒烤食物,並進化為直立人,牠的枕骨有膨大的特徵,初期在非洲出現,八十萬年後進入亞洲。
第四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二十萬年前,人類的頂葉又增添新皮質,而使人類具有意識能力,並進化為尼安德塔人,牠的頂骨有膨大的特徵。
第五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十萬年前,人類的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再度增添新皮質,而使人類具有未雨綢繆的心智能力,並進化為現代智人,他的頭顱有溜圓平坦的特徵,初期在非洲出現。
第六次人類大腦皮質增添發生在西元1989年,人類的大腦再度增添至高層次智能皮質-髻葉,而使人類具有可覺知未來智慧和預覽未來事象運行軌跡的本覺能力,並進化為新次元人,祂的頭骨上方有圓球形隆起特徵,初期在亞洲出現,2000年後蔓延世界各地。
現 代 人 與 新 次 元 人 組 織 及 功 能 評 比
大 腦 區 域 皮 質 現 代 人 新 次 元 人
額葉 ○ ○
頂葉 ○ ○
顳葉 ○ ○
枕葉 ○ ○
髻葉,具有至高層次智慧功能,如:次元邏輯、象限運算和未來智慧 X ○
粒 線 體
氧氣 ○ ○
光能,可吸收太陽光產生能量 X ○
熱能,可吸收熱能產生能量 X ○
體 細 胞
老化、病變或發展成腫瘤細胞 ○ X
再生、分化和增生能力,可迅速修復各種遺傳、急、慢性疾病 X ○
中 樞 神 經 傳 遞
電能 ○ ○
化學 ○ ○
能場,可隨意調控中樞神經及周邊神經系統機能活動,維持體內恆定 X ○
感 知 功 能
視覺 ○ ○
聽覺 ○ ○
味覺 ○ ○
嗅覺 ○ ○
觸覺 ○ ○
本體能場可收發能量偵測環境變化執行偵測共振遠傳遙測防衛制動等工作 X ○
特 定 能 力
意識活動 ○ ○
心智能力 ○ ○
本覺能力,可解讀未來智慧、事象運行軌跡和未來有利、不利因素 X ○
4600 570 510 439 409 363 290 245 208 146 65 55 2 1.8 0.2 0.1 西元2000年
前寒武紀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三疊紀 侏儸紀 白堊紀 第三紀 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尼安德塔人 現代智人 新次元人
第四紀 第五紀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文章定位:
人氣(237)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