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回首,過去這一年的精彩作品,讓我們多少歡喜?多少歎息?
喜歡,事涉個人品味,不必太客觀,而是隨自己的心念意轉。站在2008的最後時光回頭張望,我必需說:2008充滿了意外,充滿了驚喜,有幸得見才人輩出,得見佳作如林,就是影迷的最大福份了。
只是,為什麼要選十部?不能選更多?或者更少?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回歸個人品味,大概是唯一能行的選擇了。
我看過的2008華語電影水平落差相當懸殊,不過,多數人最關切的無非就是前三名的作品為何?如果英雄所見略同,就很難顯示不同的品味,《海角七號》大戰《投名狀》不但是金馬戰場的大決戰,同樣也是年度英雄的主要競技對手,因此,《海角七號》究竟能不能勝得了《投名狀》?難免會成為焦點,但是對我而言卻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我不曾忘記去年底今年初看《投名狀》的興會淋漓,也沒有忘記徹底守候《海角七號》的狂喜歡欣,正因為有這些作品,2008成為21世紀最難忘的一年,而且是歡喜多過惆悵。
《海角七號》大戰《投名狀》,其實只是手心手背的內戰,還好,《投名狀》早已列入去年的第二名,僅次於李安的《色,戒》,使得我今年不必再陷溺於金馬戰役的口水之中,一切只因為《投名狀》的議題持續燃燒到今年,對戰對手不同了,結果看似應該要不一樣了,但是放在2008,《投名狀》還是位居第二,這個排名順序,並無意眨低《投名狀》的成就,純粹只是反映我個人的偏好。
未能擠進前十名的《流浪神狗人》、《破事兒》、《神探》、《牆之魘》、《赤壁》、《停車》和《花吃了那女孩》,其實亦都有讓我動心的小章節,例如《流浪神狗人》的美術與音樂,是那麼地大膽又前衛,手替身的模特兒,習慣了不用負全責的人生,與初為人母的身心壓力,形成多有力的對比;例如《破事兒》的「做節」與「大頭阿慧」是那麼精準有力的急轉收尾,留下無限餘韻;例如《神探》中人鬼雜沓的複雜人性;例如《牆之魘》的道德與私欲的拔河;還有《赤壁》的八卦陣攻守以及《停車》的當代「三一律」,都有如浪漫閃電,直擊我心。
當然,排名前十的作品,更有讓我動心之處。《投名狀》如果列名,我會選排第二,如果不算《投名狀》,那我的前三名就全都是台灣電影了。我的前十大作品排名如下:
10.《花吃了那女孩》
09.《文雀》
08.《集結號》
07.《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06.《圍城》
05.《九降風》
04.《頤和園》
03.《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02.《囧男孩》
01.《海角七號》
我必需承認《花吃了那女孩》的四段風格不夠嚴謹齊一(但是不單調,求變化,卻也是其成就),然而對同志戀情的試探,開闊的人生愛情組合與動人音樂,卻能打動我的脾胃;我對《文雀》的邏輯有意見,但是對於歌劇片的嘗試和巷弄空間的深情,卻也不能不叫好;同樣地,《集結號》就讓我從場面調度中看見了一個商業電影拍攝機制的穩定前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攝影、美術與音樂,光芒四射;《圍城》與《九降風》在新演員的集體協力下,不約而同展現了編導青春紀事的力道,《圍城》的家暴與性侵害構成強大的生命烏雲,《九降風》的兩場畢業典禮更是心理與物理條件極其雄辯的平行論述了。
台灣媒體都沒有追問婁燁的《頤和園》為什麼沒有報名今年的金馬獎?是婁燁不想?不能?還是中國不准?站在年尾回顧,《頤和園》堪稱是2008年最「敢」的作品,政治與愛論的神秘牽動,六四與青春的失落,都在愛情的包裝下得到了伸張手腳的機會,從身姿,手痕到議題,《頤和園》碰觸了禁忌,也揭發了「變」與「不變」的生命矛盾。我只能慶幸自己在2008年即時看過《頤和園》,否則肯定是無可彌補的生空蒼白。
鈕承澤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楊雅喆《《囧男孩》和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都有個共同特質,就是導演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不但敢於嘗試,而且粲然有成。《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虛實論証,開創了混血類型的可能,也讓人看到鈕承澤的鬼才以及駕馭議題的功力;結構紮實,劇本、美術與音樂都有水準傑作的《囧男孩》,同樣訴說著「有為者亦如是」的青春豪情,如非成人世界的表演水平不一,必定能夠更上層樓;《海角七號》則是商業公式的精準執行者,從發想始意到創作完成,魏德聖都謹守著「好看、耐看」的基本法則,委婉細致地擺盪在五十年前後的台灣時空上,他不只是說出了一個好故事,同樣也說好了一個好故事,這,不是影迷永遠不改其志的共同期待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