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世界電影音樂獎二十日晚間在比利時根特的音樂中心頒獎,曾以《我心遺忘的節奏(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的作曲家,也是李安作品《色,戒》的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這回以《黛妃與女皇(The Queen》及《彩繪面紗(The Painted Veil)》獲得年度作曲家獎。
其他的重要獎項包括了克林.孟塞爾(Clint Mansell)以《真愛永恆(The Fountain)》獲得年度最佳電影配樂及觀眾票選獎。由Chris Cornell 和David Arnold創作的《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的主題曲You Know My Name 則獲得了最佳電影歌曲。
至於終身成就獎則是頒給了以電影《希臘左巴(Zobra The Greek/Alexis Zorbas)》譽全球的希臘作曲家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Mikis Theodorakis,雖然高齡八十二歲的他因為健康不佳,不克親自出席,他的傳奇人生還是值得大書特書。
米奇斯.提歐朵拉吉斯1925年7月29日生於希臘奇歐島(Chios Island),第一次讀到他的傳記時,我才赫然發覺,提歐朵拉吉斯不但是位作曲家,同時也是一位關心人民權益的熱心政治家,20世紀的希臘就是一部悲慘的國族動亂史,從土耳其人、法西斯到軍人干政,國無寧日,人無好日,愛鄉土的知識份子都很想為祖國盡一分心力,卻也因而捲進了政治流派的內戰紛亂中。提歐朵拉吉斯曾經出任國會議員,卻也坐過牢,還遭到烤打,甚至被迫流亡海外,後來做過部長,一度還有人想要提名他競選希臘總統,音樂家與政治家的雙重身份,形成了他與其他音樂家截然不同的文化標誌。
提歐朵拉吉斯從小就嫻熟希臘民俗音樂,雖然他是因為聽了貝多芬的九號交響曲之後才立志要學音樂,但是接近地方父老,熟悉民族器樂的出身與性格,使得他對勞動平民的苦難遭遇有深切關懷,作品總是希望從希臘的傳統樂器和民謠曲風中找到最鮮活有力的元素,反映濃厚的普羅大眾色彩。他曾到巴黎音樂院攻讀作曲,1959年要在英國倫敦的柯芬花園(Covent Garden)發表芭蕾舞劇「安提岡妮(Antigone)」時,他也刻意夾帶進對一位罷工遇害工人的哀悼詩,學成後就急著回歸希臘祖國,60年代堪稱是他最輝煌的人生時刻,政治上他曾經代表左派政黨出任國會議員,藝術上,他精彩的代表作品《希臘左巴》和政治批判電影《焦點新聞(Z)》都是在那段時間中完成的。
《希臘左巴》描寫一位寫不出文章的英國作家,有一天意外得知自己竟然繼承了希臘克里特島上的一處褐炭礦區,一心想開礦致富的他所聘用的工人左巴是熱情洋溢的希臘人,不但挖礦技巧一級棒,而且熱愛跳舞、飲酒和生命,這位作家從左巴的身上發現了自己完全陌生的生命力與達觀的生命哲學。
《希臘左巴》是希臘導演米哈利士.卡柯佳尼士(Mihalis Kakogiannis)根據作家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編導而成作品,故事強調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悲劇,只有以坦然樂觀的心情迎接命運,才有可能創造生機,男主角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飾演的「左巴」腳色就是要來挑釁西方近代社會所推崇的急功近利色彩,左巴最愛說:「工作時我是你的手下,但是遊樂嬉玩時,我就是我的主人。」這個瀟灑自在又浪漫自由的個人主義色彩,讓他成為影史上最突出也最讓人羨慕的男性角色。
提歐朵拉吉斯打造的音樂是用班鳩琴來創造南歐風情,由慢而快的琴聲,就像舞者從一個個的小圓圈慢慢旋舞開來,舞曲的狂飆結構隨著舞者的扭動,越來越快,定音鼓和弦樂的交錯和奏,熱情洋溢,讓人自然有聞樂起舞的熱情騷動,左巴的熱情性格伴隨著提歐朵拉吉斯的音樂,寫下了銀幕上最讓人難忘的主題舞曲。
至於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則堪稱是歐美影壇近三年來最耀眼的作曲家,他從1990年代就投身影視音樂創作,2001年的《唇語驚魂(Sur mes lèvres)》開始受人注目,2003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更是讓人驚豔,維米爾畫室中的光線感覺,透過他的音符就讓人直接感受到光的滲透及美的開展,一代畫師看到那樣的陽光,心中浮動的音樂與讚歎,無非就是如此了。
2005年更是他的豐收年,他的《我心遺忘的節奏》的柏林得獎,開啟了他的國際知名度及創作大門,先是《諜對諜(Syriana)》中,他有機會接下好萊塢製作,將中東音樂元素做了符合時代背景及政治鬥爭的情緒語言,處理手法極為高妙,接下來的《終極人質(Hostage)》及《防火牆(Firewall)》都以節奏和氣氛見長,吻合了好萊塢電影的音樂要求調性,《黛妃與女皇》的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一度困在剪接檯上,不知該如何替電影理出清楚音樂方向,得知他就是《唇語驚魂》與《我心遺忘的節奏》配樂後,就直接找上他來幫忙救火。
戴斯培看過毛片後,清楚知道導演利用35釐與16釐及電視新聞片段三種媒材來探討英國女皇與新任首相希萊爾在黛妃意外喪生後的敏感關係,所以他的音樂一方面要找到黛妃亡靈的替代音符做主軸,另一方面還要描寫工黨首相與女王之間的矛盾競爭,既有王室威嚴,還有民意情感,還得有政潮洶湧的詭譎氣氛,戴斯培的音樂確實發揮了強力煽情及註解功能,《黛妃與女皇》能夠名利雙收,音樂確實扮演了關鍵的推手腳色。
戴斯培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希臘人,他卻是在美國成長受教育,多元文化的性格就已溶進他的血液中,加上敏銳的音樂感性,幾乎是各個類型的作品配樂他都擅長,李安的《色,戒》他也有準確的愛恨主題,替1930年代的上海打造了浪漫又不俗氣的音樂氣質,年底還會有一部好萊塢奇幻冒險大片《金色羅盤(The Golden Compass)》要推出,他的百變風貌說明了他的才情,也建構了觀眾的期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