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9 09:41:55| 人氣5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008:記憶92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可以消費,可以紀錄,可以放入背景,創作者的心態決定了歷史的位置。

關錦鵬執導的《藍宇》中,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記錄,映照著兩個男人的情義援手,那是以個人的角度來捕捉歷史的身影,雖然偏向個人化的記憶,卻很貼切多數人對歷史事件的觀察角度。

許鞍華的《傾城之戀》則是用日軍攻陷香港的歷史事件,呼應了張愛玲原著中的最後所說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在電影中,歷史不是重點,重現原著的兒女情長才是重點。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讓人看得最心驚的場景自然是文革抄家,戲子泣跪的煙火繚繞,生死存亡的人性扭曲與猙獰面孔成了文革歷史最鮮明的符號。

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是用中日戰爭前夕的學生遊行示威,來成就男女主角的遇合情緣,那是用大時代來寫小兒女的感情;同樣地,戰後復員的北京街頭,女主角在著軍服的軍官護衛下衣著華美,出入有車,身旁卻儘是乞討兒,不著一字,就讓你看到貧富不均的社會不公,那是用小兒女的私情,來突顯歷史的歎息。

杜琪峰執導的《向左走.向右走》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可以牆塌,可以樓陷的大地震,你不必硬和921大地震連結在一起,但是你面對著非要牆塌樓陷才能讓金城武和梁詠琪這對永遠各走各的路,永遠背道而馳的無緣戀人的情節安排,只能歎息電影創作者只是沈浸夢幻,再無人間質感的膚淺。

921大地震對台灣人而言是慘痛的人間記憶,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提供了台灣人集體回味這場世紀災難的藥引;但是對非台灣居民而言, 921大地震或許只是一場災難,或許只是一則新聞報導,卻提供了可以搞笑或顛覆戲劇困局的愛情解藥,這也是《向左走.向右走》消費了921,卻只落得無厘頭的笑譚,還不至於被罵臭頭的原因。

2006年的秋天,台灣新生代導演陳正道則在《盛夏光年》中,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詮釋921大地震的角度。

那天,張睿家和張孝全正在窩居的居所中爭辯著生活細節,突然就天搖地動了起來,兩人不約而同地躲進了書桌下;下一個鏡頭則是帶向了人在學生宿舍中的楊淇,那個晚上,宿舍人心惶惶,大家都擠到走廊上,再無人敢進房了,別人是生死惶惶,楊淇則是掛念的是張睿家和張孝全,急著打手機問訊,卻怎麼也沒有訊號的。

第三個鏡頭則是張睿家和張孝全走上街頭,一片漆暗中,到處是議論紛紛的人群,不安的氣息在空氣中浮盪著,張睿家看到街頭的電話筒,立刻就撲向前打電話,這回,電話通了……。

這場戲,應該是《盛夏光年》動員臨時演員最多的一場戲,921深夜的騷動,若非這麼多演員的集體演出,你很難感受到歷史的質感(《向左走.向右走》打死都只是一男一女的棚內作業;《傾城之戀》則是點到為止,戰爭不像戰爭,歷史不像歷史的四不像),過去十年的台灣電影不也都是只靠幾位主要演員在撐場面嗎?正因為四處都有人頭攢動,《盛夏光年》動員了眾多臨時演員,完成了最接近921記憶的歷史重現。

然而,缺點還是有的。劫後餘生,能夠打通電話的時刻,你會不打電話嗎?街角的電話筒,不應該有更多的人在排隊打電話報平安嗎?空著話機,等著張睿家上前撥通電話,符合電影的戲劇要求,卻不符合災難中急切的人心。

電影中的小細節經常一下就掠過眼前,不復記憶。緊捉著小細節來議論,或許會被人認定是「吹毛求疵」,或許會被人譽為「見微知著」,我其實沒有想這麼多,我只是想讚美《盛夏光年》的製片肯花這麼多的預算來重現921的記憶,不需要花錢做天崩地裂的特效,但是台灣電影需要人潮和騷動讓歷史場景更逼真,這是最起碼的格局和企圖,《盛夏光年》做到了這一點。至於美中不足的細節缺憾,製片和編導應該會比我感慨更深吧,只要不甘心,下一次,應該就會做得更仔細,更周到了吧。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5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