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08 14:38:22| 人氣6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108:聲音的背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影像必需是寫實的,可是,聲音卻是可以虛擬,可以另行改造的。

這是好萊塢美學從《末代皇帝》、《末代武士》到《藝伎回憶錄》一直奉行不悖的理念,有其市場考量,卻未必禁得起美學檢驗。

寫實意味著忠誠,改造則代表了顛覆。寫實與改造的拔河,形成電影美學上最矛盾的性格。

《藝伎回憶錄》對於生活細節的考據相當講究,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出導演對美術和拍攝細節的堅持。例如,藝伎生活起居的置屋中,桃井薰飾演的媽媽桑最愛一邊記賬,一邊聽著廣播。廣播中不時播報著歐洲戰場的新聞,希特勒的戰功成為時代記憶最鮮明的烙印。問題在於收音機傳出來的廣播聲音,說的不是日語,而是英語。

按照電影邏輯來看,既然《藝伎回憶錄》全片都講英語,所以連廣播節目都講英語,就合情入理,聲音美學首尾一致,完整呼應了電影拍給歐美人看的創作始意。除了藝伎彈奏的三味線之外,環境與背景聲音的全面英語化就是《藝伎回憶錄》極其統一,極其鮮明的聲音美學,他們聽著英語廣播,說著英語對白,表裡一致地呼應著電影特意建構的英語世界。導演Robert Marshall對於聲音細節的講究與要求明顯是比《末代皇帝》與《末代武士》那種中英夾雜,既不寫實,又不浪漫的層級高明許多。

硬要找碴挑毛病,《藝伎回憶錄》還是有其聲音盲點的。電影一開場,除了小百合用她最蒼老的聲音回述往事時,接下來就是小漁村中,千代的父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把兩個女兒都賣給了田中先生,那場戲,男人用日語來交談,導演沒打上英文字幕,台灣發行商也沒加註中文翻譯,反正,他們是在人肉交易,談什麼都不重要,光從肢體動作和風雨交易的情節上,大家就可以明白那段對話的真正意涵了。

當然,正因為是日本角色講英語,不論是華人演員或日語演員,不夠字正腔圓,帶有一點東方腔調,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夠真實自然,甚至章子怡和鞏俐每回唸起帶有th字眼的英語字都顯得舌頭打結,非常辛苦的聲音表情,都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

可是,《藝伎回憶錄》真正的美學危機不是在聲音,而是在文字。

藝伎可以聽英語,說英語,可是藝伎們不能讀英語,招牌上不能寫英語,海報不能印英語,文字必需徹底的「大和」化,才有東洋韻味,才有日本風情。

為什麼?聲音可以欺騙我們的心靈,眼睛卻不能,眼睛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眼見為實,日本的環境中就應該用日文書寫,廟名換上了英文,或者酒樓寫上了英文,你不是破口大罵,就是搖頭三歎。

《藝伎回憶錄》中鞏俐上街看到以章子怡為主照的藝妓歌舞秀海報,憤而一把撕下,被撕掉的海報下方露出了更多其他的日文海報。我們同樣看不懂上面的日文寫著什麼文句,代表什麼意義,可是我們相信那個日文環境,那是日本藝伎過著生活的真實環境,如果硬要按照聲音美學的處理標準換成英文,相信我,那不但不倫不類,反而更是加油添醋的笑料大全了。

眼睛與耳朵同屬五官,在感官解析層級上卻有明顯差別,多數人眼睛居中又高傲,所以挑剔;耳朵旁列,所以容許含混草率(但是,我同樣相信有人的耳朵比眼睛更精明,更挑剔,更不能忍容聲音的矯揉造作)。

李安的《臥虎藏龍》曾經做過普通話的標準版配音,但是味道全走了樣,所以最後還是用了南腔北調的原音版;李安也另外試過英文版的配音,同樣也是不倫不類,所以最後還是有勞美國民眾看英語字幕,聽華人英雄英雌說漢語了。

不該講英語卻硬行講起英語的藝術創作,坦白說就是藝術退位,行銷第一,一切都是針對商業行銷的便捷與廣被而做出的終極決定。只為了電影的聲音層次可以省卻了多數人省另外閱讀字幕的觀賞負擔與心智運算勞碌,卻與視覺質感形成了強烈的矛盾碰撞,那也是無可奈何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抉擇。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6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