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Mr. Bregovic,你可不可以替我們拚唸一下你的大名,到底該怎麼唸才標準?」六月四日下午二點四十分左右,我參加了來自巴爾幹半島著名音樂家Goran Bregovic的訪華音樂會,忍不住把握最後一個發問的機會,我舉手請Goran Bregovic唸一下自己的大名。
當人家的面,要人家唸自己的名字,其實是很失禮的魯莽行為,況且是人家千里迢迢來到台灣,還口口聲聲說:「台灣是我旅行所到之處最遠的地方!」從巴爾幹半島往東延伸算起,台灣真是遙遠的東方。來者是客,為什麼要貴客拼唸自己的姓名嗎?
答案當然很簡單,就是台灣的譯名出了岔。
Goran Bregovic的電影原聲帶暢銷全世界,在台灣賣得也極好,但是從《流浪者之歌》開始,台灣的唱片公司就用英語拼音法翻譯他的名字,於是Goran Bregovic的中文譯名從1990年開始就叫做布雷高維克。
Goran Bregovic在1950年3月22日於南斯拉夫的塞拉耶佛出生,他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是塞爾維亞人,出生時,身份登記上是南斯拉夫人,當地人的語言習慣上,對於govic的唸法是唸做高維契,並不是叫做高維克,從「契」到「克」,說明了台灣人長期以來從美式英文的觀點看世界,理所當然就把布雷高維克當成範本,規規唸唸唸了十五年,今天,如果你改口叫他布雷高維奇,不少影迷還會用奇怪的眼神看你,想要糾正你的白字呢!
今年初,我在愛樂電台的網頁上宣布了布雷高維克要來台灣演出的消息,好心的何穎怡小姐聞訊也很興奮,但是她立刻糾正我說:「他的名字不唸高維克,要唸高維契哦。」何穎怡是世界音樂的高手,她一指正,我就銘記在心,不敢再稱呼高維克,可是心裡面就盤算著等他來台北,可要當面問個清楚。
我在Goran Bregovic訪華記者會上的發問,其實是想利用媒體的力量來正視聽,心裡想說:「如果出席記者會的新聞同業都能引述他的話,將兩廳院的布雷高維克記者會更名為布雷高維契記者會,或許台灣人就不用再以訛傳訛,一路唸白字唸錯到底了!」
事實証明,我是太樂觀了。
僅管Goran Bregovic在記者會上很能明白許多人常唸錯他的姓名,所以接受我的發問,把自己的大名唸了三次,可是第二天的相關報導上繼續寫著布雷高維克來華演出的消息。台灣媒體習慣將錯就錯,台灣唱片公司也不願意更換明明就已經知道是錯用的譯名,繼續用著譯錯的舊名稱。不論是高維克或高維契,他的吉普賽風情音樂,世上並無其他分號,不用更正,大家都知道這個名字指的是誰,指的是什麼風情的名字,就像玫瑰換了名字也一樣芬芳一般。
有的人是明明無知,所以錯得臉不紅心不跳,有的人卻是明明知道錯了,卻繼續臉不紅心不跳地死不認錯。四月二十八日我以麥可變米糕為題曾經寫過外文中譯的一些問題,其中就特別引述了曾經來台灣演出的電影配樂大師Michael Nyman的名字錯譯問題。
當時,我因為要專訪Michael Nyman,所以就得先接受Michael Nyman經紀人的盤問(身家調查,以及要問什麼問題的事先溝通)。那次的電話聊天裡,經紀人一直以「奈曼」先生稱呼他,可是那時候的台灣唱片公司都以「尼曼」稱呼他,事實上,Michael Nyman的作品《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原聲帶在台灣極受歡迎,麥可.尼曼的名號早就傳遍歌迷心中,怎麼會好端端跑出個「奈曼」來呢?
既然有疑問,就把握著機會好好問吧,我直接問經紀人:「Nyman到底該唸成尼曼或是奈曼呢?」他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說當然是奈曼。
當時,我有點糗,也有點不好意思,不過,心裡也暗自鬆了口氣:「至少不會在Michael Nyman訪台時直接叫錯人家的名字吧!」
那一次Michael Nyman的訪華演出相當成功,有些記者也特別提到了該把「尼曼」還原成「奈曼」的小小趣味,可是呢,主辦單位的票券和海報上都寫著麥可尼曼音樂會,臨時改成麥可奈曼音樂會,爭議或許更多,所以就一路錯用下來,就算他本尊都來到台灣演出了,而且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我的姓叫做奈曼,不是尼曼!」可是呢,有用嗎?如今,你只要隨便到唱片行架上去看,還是只有麥可.尼曼的音樂,沒有麥可.奈曼的音樂。唱片公司不肯改中文側標,就算是頂尖又前衛的誠品音樂,還是繼續叫他麥可尼曼。
尼曼奈曼,小事一件;高維克或高維契,顯然,多數人也不關心。這一則心情筆記紀錄的是台灣人面對陌生語言的死不認錯態度。如果,你要和覃先生或禚先生做生意,一定不會把「覃」先生唸成「譚」先生,或把「禚」先生念成「糕」先生,一定會查查字典,恭恭謹謹唸成「秦」先生或「著」先生的。
將心比心,為什麼奈曼就要變尼曼?高維契就一定要唸做高維克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