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是電影藝術最簡單明白,但也最感人的小技巧。
《點燃生命之海》的男主角勒蒙是二十六歲時跳水發生意外,他的頸部在高速跳下時撞上大海底層,導致全身癱瘓,電影開場時他已經五十三歲,已經躺在病床上二十七年,看盡人世冷暖,雖然全身「不能動彈」,但是他就是有本事:「讓人感動」。
他的身體不能動,意志和毅力卻能感動人;他帶給很多貧病人生向上昂揚的激勵,卻一心求死;他愛的人不能相伴,卻和不愛的人走完最後人生;他是病床的奴隸,照顧他的家人卻是他的奴隸;讓他活得好是家人的榮耀,讓他死得其所,卻是家人最不捨的痛;愛不是天長地久,愛是幫他速死……《點燃生命之海》用了綿密又繁複的對比手法,讓我們陷進勒蒙進退兩難的人生困境中,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人生道德和生命意義。
《點燃生命之海》是部要讓我們用心感受,用腦思考的電影,如果我們從愛情面向切入,你會發現《點燃生命之海》其實是部愛情電影,它有生命之愛、親情之愛和男女之愛,最重要的是電影中四位與勒蒙互動密切的女生,導演用了極高明細緻的對比手法,探討了人生中的四種愛情面向,讓生命主題的密度更濃烈更有可觀。
先談嫂嫂Manuela,她就是賢妻良母的最佳典型。
Manuela嫁進勒蒙家的時候,勒蒙已經發生意外,再也不能動彈,大嫂如母,這句傳統名言就在她身上具體實踐,不是她二十四小時的悉心照顧,勒蒙可能早得了褥瘡,早就被癱瘓摧折得了無生趣。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對輪椅神父未加查證,就隨口指控她家人疏於照顧,才讓勒蒙有死意一事,憤怒莫名;就因為看著小叔成為西班牙名人後,有各種女人慕名而來,藉口親近,她既要有讓小叔歡愉的大度,也不免為別人的插花搶收割而憤憤難平,她像母親,照顧起小叔比照顧兒子更用心、更辛苦,她的賢良恭讓,完美到讓人只能歎息,不敢有任何奢想。
至於一心一意愛慕勒蒙的Rosa,知識層級不高,天生一副苦命相,她用最世俗的方式來愛勒蒙,先是要點歌激勵愛人,繼而帶兒子來看這位癱瘓的生命奇蹟,前半場的Rosa活像個世俗的掠奪者,急著要從愛情的滋味裡汲取挫敗人生中能再奮起的養份,然而也只有她的喳呼和粗枝大葉中,才能夠幫助勒蒙完成安樂死,實踐「愛一個人就是要順從他」的人生美夢。她粗俗,但是並不愚蠢,她渴求愛,但是不要憐憫,也不會做不合實際的白日夢。勒蒙最後終於搬出老家,住進那家濱海公寓,衷心向她道謝,Rosa也側身接近他,卻沒有吻他的唇,而是吻了她的額頭。她比誰都清楚,她敬佩勒蒙,也深愛勒蒙,但她並不是勒蒙的最愛,她珍惜這最後的黃昏,卻不要勉強勒蒙給她欲念的熱吻。最後的轉折、最後的清明,讓Rosa這個角色成為全片最可愛的一個人。
至於要幫勒蒙打官司,要幫勒蒙寫書的Julia,則是最美麗的女伴。
Julia的氣質和容貌,不但勒蒙動心,觀眾也會心生愛慕,當Julia躺在勒蒙身旁時,你彷彿也聞到她的髮香和體味,會覺得勒蒙真是幸福,人生得此紅顏知已,貼心相伴,甚至還能耳鬢廝磨,你會油生夫復何求的歎息。然而Julia有位疼她的老公,自己又得了漸凍失憶症,重病在身讓她更能感受勒蒙的痛與無奈,勒蒙的才氣讓她心生愛慕,但她又對老公心有愧咎,原本她答應勒蒙在出書的那一天,就來幫他安樂死,讓他得能死在愛人的手中,然而書出的那天,Julia沒有現身,只附了一張卡片,勒蒙看了後氣憤莫名,導演沒有交代那張卡片寫什麼,觀眾只能猜,最後則是在人權團體服務的Gene送上勒蒙生前寫給Julia的最後一張卡片給Julia,我們才發現原來Julia已經失憶,不記得誰是勒蒙?更不記得自己曾經深愛勒蒙。
Julia最後有沒有看勒蒙的卡片?勒蒙最後寫了什麼話給Julia?導演完全不想討論,只讓觀眾自己依據自己的想望去拼湊和書寫答案,我心中卻依稀浮現起勒蒙生前所說的人沒有來世,一切就像出生前那般:空。萬般皆空,讓人萬般無奈的空。
然而,《點燃生命之海》中格局複雜,感受最矛盾的當屬Gene了。Gene平常的職責就是替受迫害的受難人士,爭平等、爭自由、爭人權,公理正義是她不變的嚮往,勒蒙是她生命中的異數,因為別人要爭生,唯獨勒蒙要爭死,生要生得尊嚴,死要死得尊嚴,生與死原本是完全對立的事物,在她面前卻成了平天上具有同樣份量的砝碼,在生死之間拔河,在一體兩面的生命意義思考中,她卻又懷了孕,肚子裡有新生命要出世,生活中,她卻要替另外一個生命爭取毀滅的自主權。矛盾與困惑全都交錯在她身上,看著她一手接生,一手送死,我想起了蘇東坡的那首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不論你偏好從那個角度思考人生情愛,看完《點燃生命之海》,你或許會更安靜地規畫著自己的人生腳步,你或許會願意跟著我一起來唸聖經傳道書上所說的:「生有時,死有時;裁種有時,拔除有時;殺害有時,……悲傷有時,歡樂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愛有時,恨有時……」人生不就是在生與死、建造與拆毀、得與失等等交替和循序漸進中發生與老去嗎?勒蒙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正是生命之燈的火亮光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