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17 23:42:29|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舒、意安、理為、德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總以為,人的一生只要活的「心安理得」就是生命之道,真是這樣覺得嗎?
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認為,難道不是嗎?

當下的自己,卻覺然發現:「人要活的並非是“心安理得”,而是〈心舒、意安、理為、德厚。〉!」。

如何解之:

〈心舒〉
我們的心在未覺身修明慧前,總充滿著腦內意識端的框架,讓我們在生命每一環節中起了錯誤的判讀與執緒錯誤的感覺。致使,我們總無法超越腦識內的自我知與識,而有欲念種種的渴望與需求。

如此一來,煩惱由腦識的開端發起,再從意念的情緒鼓譟。那我們又何能在心不舒靜的空間,產生我們潛在智慧的能量與天賦的顯現呢?

所以,當我們能覺習心的寂靜,就是讓我們外識、外因的心,慢慢歸原到一個空白的境念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漸知、漸覺,感受到意識心與智慧心的分別?我們才能在靜緒中,真實感受到寧靜心緒的安定。

也因如此,“心的舒”才能將我們意識心下的執絲毫髮的念,慢性而有條理的梳開與釋展開來。
這樣的心,怎可能讓我們有煩惱的憂慮?這樣的心,又怎會隨世間的波浪而隨之起舞漂蕩?

〈意安〉
我們的意念,皆是我們無法獲得心舒的結果產生。而造成意念,產生無限擴大需要的欲望所致。

當我們的意,獲得欲望一個滿足後,必定產生這滿足倍數成長無極限的索求。因而,造成自我意識端貪念與狂想的不斷自我情緒的勒索及自我膨脹。
再再生起的意念欲想中,我們在生命中又怎能不被外因識念的情緒所波及、所影響、所牽制。造成,我們的生活形態與想法的情緒不停的翻滾與攪動,這意又如何能安?

意要想安,就要先觀自審:「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無法要的,又會是什麼?而,哪些事是我們能力所能辦到的平凡事?哪些事,是我們要仰賴學習未來知,而可運用人脈的祥和而可達成非凡事?」。

當我們可以依循這徑途的道,找到與瞭解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後。就可在意的靜緒下,逐一,循序漸進參透事的成功之步要。當然,也能讓我們身、心、靈,感受意安的心。

〈理為〉
世間之理,不是要用語言來說表達意念之理。而是,身先體為表率,才能讓身週的人眼觀到、心入識、念及想、身齊行,成就道之為念行。

理為,不是為了博眾對自己的讚美與認同。而是,給予自己身外與體內合一俱在真實的表現。

想想:「身、語、意,這三為。為何,身要擺在語之前?可曾靜心想過?」。
原因很簡單,語言如風,容易讓人入耳,不易聽起念。所以,感染的能量是有限的。
但是,人發自內心,讓行為先示現,由內而外展現真誠的實行能量。這樣在時間研磨之下,又怎能不心化感動身週人的心能量呢?

所以,世間的理,不需言辯之爭。而須,親身體行去實踐,自然就能感染世人而仿傚。

〈德厚〉
當我們可以將意識的“得”,轉換智慧觀的覺修“德”。自然,不會在意識心內,產生“得”與“失”的分別心、差別意的比較。

我們要如何將“得”轉換“德”呢?
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卻是非常的難。我個人也是最近幾年,才能在生活中去體驗,並實踐這箇中的道義。

將我們的自我最在意的哪些事、哪些念、哪些執。將它們一點點的給“識下”、給“棄執”、給焠煉、給殆淨。
自然就能慢慢身心感受,這些“意想得”的欲望變少、變輕、變得並不是首要的重要。到最後,自然就能佈施生活〈得〉有的小善,轉變慧聚〈德〉厚的層次幸福知福感受。

祝福 

台長: 魅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