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4 11:40:22| 人氣18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納西古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納西古樂是廣泛流傳在納西民間的古典音樂,被稱爲“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納西古東由大型古典樂曲《白沙細樂》和《洞經音樂》兩部分構成。它是古老的洞經音樂的傳承及與納西音樂融合的結晶。
《白沙細樂》是納西族古老的風俗性古典音樂套曲。《白沙細樂》納西語叫“崩時細哩”、 “伯石細裏”,又叫“別時謝禮”。相傳爲“元人遺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革囊渡江”到麗江,收到納西族首領阿良的歡迎和幫助。爲此,忽必烈在離開麗江時留下隨軍的一半樂師和樂譜給阿良作爲謝禮,故名“別時謝禮”。另一種說法爲創自納西族民間憑吊戰爭亡靈的“安魂曲”。說法雖異,但《白沙細樂》所表現出的生死離別、懷念繾綣的感情卻是一致的。相傳《白沙細樂》原有12個調,現能演奏的只有8個調,分別是“篤”、“一封書”、“三思及”、“美麗的白雲”、“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等八章,其餘均已失傳。樂曲有笛、蘆管、束古杜、箏、二簧、胡琴等。演奏時樂隊人數不固定,以合奏爲主,同時也有歌和舞,是納西族的一種民間音樂。因曲調幽遠深沈、淒涼傷感,故多用於喪事活動。
  《洞經音樂》是明清時期傳入麗江的漢族道教洞經音樂,帶有漢曲絲竹樂風。洞經音樂自明清以來即風行于中國各地文化階層,因其主要用於談演道教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簡稱洞經)而得名。流行於麗江的洞經音樂,既具有古樸典雅的江南絲竹之風,又揉進了納西族傳統音樂的風格,形成了獨具的韻律。《洞經音樂》保留有《山坡羊》、《浪濤沙》、《柳搖金》、《水龍吟》、《步步嬌》、《萬年歡》、《漫五言》、《到春來》、《一江風》、《到夏來》、《到秋來》、《到東來》等22歌曲牌,其中《八卦》、《山坡羊》、《浪淘沙》、《水吟龍》等被中國音樂界專家鑒定爲“中國唐宋遺間”。
納西古樂歷來以其莊重典雅的格調著稱,它是一種高雅的智慧藝術。納西古樂會集古老樂曲,古老藝人爲一體,被譽爲稀世“三寶”。古樂會演奏的樂曲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馳名中外的大研納西古樂會是保存及推廣洞經音樂的代表者,他們以古老的樂隊,精湛的技藝,巡迴各地演出。

台長: 雪天
人氣(18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