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29 10:39:49|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恐怖平衡的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了公視應否應文化部要求成立「國際頻道」,公視臨時董事會經過一番廝殺角力,最後在總經理等三名高層人員「恐怖平衡」請辭下,換得該案過關。


如此刀光劍影的景象,在政壇或許司空見慣;但對號稱屬於全民的「公共」電視而言,卻是被拖入政治泥淖的一大步,公視的體質可能因此急遽變化,失去它服務公眾的目標。


公視董事會的爭議主要焦點有二。


一是程序問題:公視治理團隊受文化部委託密籌國際影音平台,卻未向董事會報告,引發「程序不正義」之質疑。


二是實質問題:反對的一方峻拒政府插手,唯恐公視淪為「大外宣」工具;贊成的一方則主張台灣應有向國際發聲之平台,要打造「媒體國家隊」。


兩方為此僵持不下,承認程序疏失的正副總經理曹文傑、謝翠玉表態請辭,以換取該案通過。持反對態度的新聞部經理蘇啟禎深恐兩人「打假球」,隨即跟進請辭,迫使兩人確認離職事實。


如此劍拔弩張的景象,不輸私人企業的利益爭奪,也暴露了公視的敏感體質及董事們薄弱的互信。


僅一個成立「國際頻道」議題,就能讓公視的矛盾檯面化,除了經營團隊隱瞞該案的程序失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董事們不滿蔡政府蠻橫插手,認為這將使公視的本質發生扭曲,淪為政府的「大外宣」機器。


這樣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或杞人憂天。原因很清楚:公視每年獲得政府補助的經費不過區區九億元,但蔡政府要求公視成立國際影音頻道,4年即花費58億元,遠遠超過公視的「本業」。


試想,在如此大量經費的介入和導引下,公視的「副業」比重勢將大大超過它目前的「本業」;如此一來,公視真能抗壓,不變成政府的大外宣工具嗎?



公視最初成立的宗旨,在提供民眾免於商業及政治干擾的公共頻道;即使如此,這些年來在藍綠惡鬥下,公視的營運仍屢屢因政黨輪替而受到干擾。


一旦公視被定位為「媒體國家隊」,它的節目內容必然不斷加入政治宣傳取向的內容,以服務「國外人士」為目的,而服務「本國公眾」的考量必然受到壓縮。


屆時,公視的經營及節目還能不變質嗎?


公視固然亟需經費改善品質,精進內容,但如此龐大且不成比例的挹注,目的性又極明顯,恐非「公視內部文化自可抗拒」一句話即可消除外界疑慮。


表面上看,這次爭端只是公視內部成員的立場分歧;實質上,問題的根源卻來自文化部對成立國際頻道的「指示」,乃至府院對公視高層人事的插手,讓既有成員感到憤怒。


以文化部的做法來說,新文化部長李永得雖是媒體人出身,但他就任以來的行事紀錄,卻缺乏支持新聞自由的說服力。


七月初,他以大陸東南衛視兩名記者在台錄製節目為由,下令廢止其記者證,要求離境。


事實上,東南衛視記者在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即長期如此做法,一直沒有問題;何以李永得一上任,即以鐵腕驅離?成立國際頻道也是如此,鄭麗君任內推動《公共媒體法》的立法,欲將公視、華視、中央社、央廣等政府旗下媒體進行大整併。


但李永得一上任,竟不待法制完善,即插手指示公視籌組國際影音頻道。這些做法,不僅太過政治取向,也太急功近利,且未考慮公權力與公視的安全距離。


事實上,蔡政府要成立「大外宣」影音平台,從央廣或中央社的整併著手才更合理。從名稱看即知,這兩家媒體從國民黨時代就扮演國家對外宣傳機構的角色,一向更擅長此道,只要政府提供經費協助其提升數位影音的能力即可。


政府捨此而不為,卻強對「公共」性質鮮明的公視下手,難道不知道政府官員對公共媒體要保持分寸嗎?


蔡政府近期把「國家隊」掛在嘴上,動不動就要組國家隊;難道沒有公視,台灣的對外宣傳就啞口無言了嗎?


而以政府近年插手獨立機構的斑斑紀錄,公視若淪為大外宣工具,那才是全民的損失。






台長: 昕哥
人氣(4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