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交流一直為增進中美友好發揮作用。國外交部10月15日這段發言,意味著中國與NBA的紛爭,將以中方軟化收場。
身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之一,NBA巧妙地運用自身影響力,在不道歉的情況下化解危機。
但風波過後,中國網友熱衷的「思想審查」工作,不會就此停歇
NBA得到的「教訓」,是對所有中國外資企業,又一次的嚴肅警訊。詹姆士壓低重心,加速往禁區切入,眼見三名防守者湊近包夾,原本作勢強行上籃的他,冷不防地將球傳向右邊底線,當埋伏的隊友投進三分球的瞬間,第一節比賽結束的哨聲剛好響起。
這是10月12日在中國深圳所舉行、由洛杉磯湖人對決布魯克林籃網的NBA中國賽第二戰。
儘管只是季前熱身賽,但這項全球最高水準的籃球賽事,過去一直深深吸引著中國球迷。
但當晚,除了深圳大運中心體育館內的1.7萬多名觀眾,中國境內再也沒有人能「合法」欣賞賽事,未持有門票的民眾,甚至無法接近比賽場館。
賽後不見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就連NBA合作夥伴騰訊,網站上也只用幾則短文交代比分,篇幅還比不上遠在美國本土舉行的其他NBA季前熱身賽。
一向是籃壇盛事的NBA中國賽,今年卻遭刻意「冷處理」,原因在於休士頓火箭隊總管莫雷10月5日在個人推特發出為自由而戰,與香港同在)」貼文。這條推文,在香港反送中抗爭衝突持續升高的當下,立刻點燃中國球迷怒火,大批「愛國網民」快速攻占莫雷推特與火箭隊社群網站,以激烈言論要求道歉。
NBA釋善意「修補無用」中國球迷不領情、美國政客嫌軟弱
儘管莫雷得知發言惹議後立即刪文,澄清「冒犯與誤解並非推文本意」,NBA也以察覺莫雷表達的觀點深深冒犯了中國友人與球迷,因此感到遺憾。試圖修補關係,但都無法讓要求「道歉」的中國球迷滿意。
在強烈「民意」驅動下,中國籃球協會(CBA)、騰訊、運動品牌李寧、體育媒體「虎撲」等單位,接連宣布暫停與火箭隊的一切合作關係。
中國人認為NBA的危機處理不夠誠意,美國跨黨派政治人物卻嫌NBA姿態軟弱。例如,有機會代表民主黨參選下屆總統的參議員華倫批評「NBA把錢包看得比原則還重」;火箭隊所在地德州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更毫不留情地炮轟「NBA為了錢而羞恥地退縮」。
眼見事態瀕失控,NBA總裁席佛10月8日親上火線,發表聲明宣示:「平等、尊重、言論自由的價值觀,長期以來定義了NBA,未來也會持續下去……,
NBA不會監控球員、雇員與球隊老闆在各種問題上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回應記者提問時,席佛更明確地表示「不會」針對莫雷發言道歉。
席佛趨近美國政界立場的發言,讓中國網民更為激憤,報復行動也上綱到「抵制NBA」層級。
此後,中國官方正式參戰,中央電視台在席佛表態後宣布,暫停NBA中國賽轉播與一切合作,並提醒席佛「不要故意混淆國家主權與言論自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也解釋,想與中方展開交流與合作,卻不清楚中國民意,是行不通的。
緊繃的氛圍下,10月10日在上海、12日在深圳的NBA中國賽,場邊公關活動與賽前、賽後記者會早早就被取消,再加上有網民以「先是中國人,才是籃球迷」為由鼓吹抵制,不僅沒人說得準比賽能不能如期開打、開打後會有多少「不顧民族大義」的球迷進場,
就連NBA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命運,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畢竟過去早有許多跨國企業,因為「傷害中國人民情感」而鬧得灰頭土臉。
雖遭官媒封殺、民間抵制,中國賽事仍開打,現場座無虛席,然而,即使遭到官媒封殺、民間抵制,賽事終究沒有取消,票房更逼近滿座;場外雖有愛國人士集結,但在警力維持秩序下,並未釀成衝突。
而中國官方在八日的強硬發言後,就沒有進一步的激烈動作。例如,中國外交部在NBA中國賽如期開打後,以「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是要相互尊重」取代「清楚中國民意」回應整起事件;
立場鷹派的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在微博發文:「我們依然認為包括NBA在內,中美各種文化交流的建設性是主流……,愛國主義也要有在一些時候自我克制和管理的意識。」
就連一度暫停轉播NBA賽事的騰訊,也在10月14日恢復直播服務。火箭以外的29支球隊,看似能在這起風暴中全身而退。
兩邊都知道兩敗俱傷,不符合雙方利益,應該適可而止。熟悉中美籃球市場的璞石資本董事長姜豐年分析,一年多來的貿易戰,已經讓中國民間產生反美情緒,不巧莫雷又低估中國人民捍衛主權的意識,才讓一則推文釀成嚴重後果。
但他認為NBA不願失去中國市場,中方既認可NBA的重要性,且不願在貿易談判關鍵時刻橫生枝節,是雙方有意識讓衝突降溫的主因。
確實,比起2012年中日釣魚台主權糾紛時,中國人民怒砸日本汽車、破壞日系商店,連優衣庫都被迫張貼「支持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告示;2016年韓國同意美國協助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之後,傳聞中國針對韓國藝人與綜藝節目發布禁令,民眾也強力抵制樂天集團旗下超市,這次NBA風波,各界反應可說相對理性。
除了顧及中美貿易談判「大局」NBA這項職業運動,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讓中國政府不願輕易操作「民意」施加壓力,以免玉石俱焚?
不只賺中國錢也願付出,去年賽季總營收,中國貢獻一成NBA最大賣點,首先當然是高水準的比賽內容。
上個球季才剛拿下冠軍戒、季後卻無法獲得任何NBA合約的華裔球員林書豪,今年夏天決定轉戰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延續選手生涯。
在NBA「失業」的林書豪,首次在CBA官辦熱身賽上場,卻如入無人之境,一舉砍下全場最高的40分,證明了兩聯盟巨大的實力差距。
今年NBA中國熱身賽最貴的門票,要價近2萬元人民幣,卻仍在開賣不久就被搶購一空,也證明球賽娛樂性廣受球迷認可。
NBA早在30年前就開始經營中國市場,一開始,前總裁史騰是以每周免費提供比賽錄影帶由中國央視轉播的合作模式,嘗試在中國拓展知名度;但一直要到2002年,被封為「移動長城」的中鋒姚明,以選秀狀元之姿加入火箭隊後,NBA才逐漸成為受中國民眾關注的主流運動。
十多年來,NBA在中國的收益隨著中國經濟起飛而快速成長,根據《富比世》推估,NBA2017年到2018年賽季總營收約為80億美元,中國至少就貢獻了其中10%。
例如騰訊今年才剛以5年15億美元的天價取得NBA線上轉播權。
成立於2008年的NBA中國,是NBA目前唯一的海外分公司;前後兩任總裁史騰、席佛更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是NBA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打開中國市場後,NBA30支球隊的營收與市值屢創新高,與球隊收益連動的球員薪資也跳躍式成長。
姚明加入NBA那年,NBA球隊薪資上限約4000萬美元,這項數字在2018年已高達9900萬美元,許多頂級球星年薪已超過3000萬美元。
除了來自球團的巨額薪資外,球星與代言運動品牌推出的商品,在中國廣大消費者的加持下,銷量大幅成長,代言費用當然也水漲船高。
中國這個仍處於擴張階段的巨大市場,讓NBA從聯盟、球團到球員個個荷包滿滿;一旦中國消費者翻臉抵制,所有人勢必會蒙受驚人損失。因此NBA在莫雷事件後,亟欲安撫中國球迷、以免損害持續擴大的動作,完全能被理解。
問題是,在國家主權議題一向「寸步不讓」的中國,為何願意對NBA保留餘地?
除了從中國獲利外,NBA對中國籃球的發展,也有許多實質貢獻。
旅居北京的資深台灣球評朱彥碩舉例,莫雷事件發生後,中國籃協宣布暫停與NBA的合作項目,包括現任主席姚明預計明年率中國男籃代表隊赴美,參與以磨練新秀為主的NBA夏季聯盟;NBA主辦的「Jr.
NBA」聯賽,已成為中國學生籃球三大賽事之一,「如果雙方撕破臉了,這些合作還要不要辦?」
除了比賽交流外,NBA自2016年起,在全球開辦的7所籃球學院,中國就占其中3所。
NBA學院專門招收14到18歲潛力青少年,以培育下一代職業籃球精英為目標,學生除了接受籃球訓練,也會修習語言、學科、團隊合作領導等課程,並且定期與全球青少年精英球員交流。
今年7月,19歲的中國球員李添榮,就藉由這項培訓管道,與澳洲職籃聯盟球隊簽約。
NBA不只靠球星開拓海外市場,還會運用籃球訓練專長,在全球各地扎根,期待培養出能打進NBA的球員以後,進一步促進當地籃球風氣,以及球迷對NBA的關注與認同。
《美國職籃雜誌》前主編古硯偉分析:這套講究「永續經營」的運作模式,讓NBA國際化程度遠高於美國職棒、美式足球等北美職業運動。
NBA究竟有多國際化?
2018年球季開幕時,30隊450名正式球員當中,共有來自42個不同國家的108名非美籍球員,比率接近1/4;在姚明加入NBA那年開季時,全NBA只有41名球員不是美國人。
正面形象能量深植人心,擔任大使、投入公益、醫療救災
朱彥碩說:正因NBA不只是「美國公司」而是個高度國際化、有數十億收視人口的組織,攻擊NBA受到的關注將遠高於一般企業,才讓中國官方有所顧慮,「中國一直很想要給全球和平開放的印象,抵制形象良好的NBA,與這樣的目標是矛盾的。
NBA形象獲得肯定的原因在於,籃球早年被視為屬於少數族裔黑人的運動,運動人口不及棒球與美式足球。
為了打入主流社會,NBA早在1980年代史騰擔任總裁時,就鼓勵球團與球星參與公益活動,並發揮社會正面影響力,以打造「形象最佳的職業運動聯盟」為目標。
這項方針,在開拓海外市場上也相當有效,除了前述的籃球訓練營與學院,球星在休賽季也經常扮演NBA全球形象大使角色,關心其他國家教育、衛生醫療與救災協助。
今年9月,加勒比海小國巴哈馬遭颶風侵襲,「籃球之神」喬登就捐贈100萬美元援助;而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地震後,眾NBA球星與球團老闆慷慨解囊協助重建,至今仍讓中國球迷津津樂道。
NBA良好形象的背後,是一套縝密的公關操作
現任中華(台灣)男籃隊總教練帕克,曾有超過10年的NBA教練經歷。
他回憶:早在他九○年代中期執教時,NBA每年就會對剛被選秀進入聯盟的菜鳥安排「新生訓練」,課程內容除了講解NBA的價值文化、商業模式、行銷策略外,最關鍵的重頭戲就是「媒體應對」,基本上NBA是鼓勵自由表達意見,但公關專家會告訴你話該怎麼說,有什麼是不能踰越的紅線。
縝密操作「媒體應對」,席佛聲明,讓中美衝突不再加劇
帕克指出:除了新生訓練,聯盟也會不定期對球員及球團職員簡報當前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讓NBA相關人員對社會議題建立認知,才可能勇於發表個人意見,作為社會楷模;一旦出現重大爭議事件,公關團隊也會立刻擬定聯盟基本立場通知所有球隊與相關人員,統一發言口徑。
以這次莫雷推文為例,帕克認為:NBA取消所有在中國的公開記者會,就是為了避免球員再發表任何可能擦槍走火,激怒美、中任何一方的言論。
席佛發表聲明後,在美國針對事件受訪的教練與球員,皆口徑一致強調:「所有人皆有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不會針對不了解的事多做評論。更證明了NBA公關團隊的效率。
席佛在2014年接任NBA總裁之前,曾擔任史騰副手長達八年,在外界眼中,他並不是一位個人形象強烈、愛出鋒頭的領導者。
姜豐年就觀察:在史騰主導聯盟的時代,席佛只是稱職地扮演一位無聲的副手,極少對外發言。
重視中國、也探索其他市場,孟買舉辦熱身賽,找尋海外新商機
接任NBA總裁後,席佛也願意提供球團與球員更多空間,例如他明顯放鬆了史騰時代制定、要求未著球衣選手必須穿正式服裝(西裝)的規定,並開放球衣繡上贊助商標誌。
席佛能在這次事件兩面不討好的窘境中找到出路,靠的也是他過去對多元言論一貫的支持。
2018年,他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NBA有1/4外籍球員,這些人的母國也許沒有言論自由,但我要讓他們明白,一旦來到NBA,他們就是明星,享有一切美國公民擁有的權利,我們的球迷也期待NBA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換意見、表達不同價值的平台。
他的聲明,在不激怒中國的原則下,守住了美國人珍視言論自由價值的底線。
古硯偉認為:席佛不溫不火的危機處理,讓中國愛國網民找不到更多抵制NBA的破口,使得這起衝突不至於無法收拾。
雖然長年累積的國際形象與回饋中國市場的種種作為,搭配有效的損害控管,讓NBA比起其他「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國際企業,付出較小的代價,但莫雷推文事件終究已經衝擊了NBA在中國的商業利益。
朱彥碩直言:短期之內中國仍是NBA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即使雙方各自找到台階下,也很難當作事情沒發生過一樣,「至少火箭隊不可能繼續獲得中國球迷同等支持」。
其實,對國際企業在中國營運必須承擔的政治風險,NBA也不是毫無準備。
古硯偉分析:席佛上任後,除了關注中國營收外,更積極往印度、非洲等人口眾多、但籃球市場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進攻,例如NBA學院分別在印度德里與塞內加爾設點,今年NBA也首度在印度孟買舉辦季前賽,說穿了就是「不想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即使NBA靠著深厚「底氣」挺過危機,但一場意外,終究讓大鳴大放慣了的NBA球星,見識到中國迥異於西方世界的「特殊文化」。
例如詹姆士對這次事件的感想就是:我們應該對推文與言行更謹慎。沒錯,我們是有言論自由,但也可能伴隨許多負面後果。
想在中國做生意,就必須服從中國「民意」。
NBA因為一則推文受到的「教訓」,再次為所有外資企業複習了這最重要的一堂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