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阿伯來看病,小護士來問候:「阿伯好,我是‥互你死(護理系)學生,她是互你虧(護理科)學妹。」
後來小護士見到阿伯氣喘,急忙拿來氧氣罩…
「阿伯,我互你勇氣(氧氣),死死ㄝ(吸一吸)卡快活。 」
隔天阿伯進手術室,阿伯老伴趕到醫院…
「別傷心,待會妳可以到隔壁棺材室(觀察室)去看他了。」
「脫口罩」講成「脫褲走」…
上面是一則在網路流傳的小護士講「菜台語」的笑話,很多網友笑到噴淚,但這不單只是笑話,而是醫院常出現的場景。
隨著台灣邁向老年社會,越來越多老人到醫院求診,在上班時段到醫院,有時一眼望去都是老人家,其中不乏只會講台語、聽不懂國語的老一輩本省人。
然而,年輕醫師、護士、藥師的台語卻越來越菜,往往雞同鴨講鬧笑話。
例如請病人脫口罩,不懂口罩的台語說法是「嘴掩」,國台語夾雜講成「脫褲走(脫褲跑)」;
手術後送「觀察室」,講成「棺材室」,嚇死人了。
台大、陽明、成大等校醫學系因此紛紛開設醫用台語課,搶救年輕醫護人員的菜台語,有助將來醫病溝通、精確問診。
阿婆照X光為何跑掉?又是菜台語…
曾有醫檢師告知長輩照X光前會倒數,但醫檢師台語不佳,國台語夾雜,話說成「阿嬤聽到3、2、1就要照(走)唷」,阿嬤不疑有他,聽到指示馬上離開,讓人哭笑不得。
還有護理師協助患者在手術前移床,但一口菜台語卻將「趴過來」,卻講成「哩狼趴過來」,嚇得阿伯以為等等要動生殖器手術。
一名資深開刀房護理師表示:以前開完刀,病人送至觀察室,護理人員菜台語講成了「棺材室」,引起家屬不滿,最近幾年改成「恢復室」就算用台語亂發音,也不會講出觸人霉頭的話。
許多醫護人員無法唸出器官的台語名稱,也鬧出不少笑話,例如將「淋巴」講成「恁爸」,胰臟發炎,變成姨丈發炎。
皮膚科醫師告訴病人:「有腫再吃,沒種就不用吃」,
病人卻聽成「有種再吃」,
直接反嗆醫師「你怎麼充滿江湖味!」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邱俊仁說,在醫病之間,因醫師不會台語鬧出太多笑話了,例如有些年輕醫師不知如何告知「藥物只需要吃半顆」,直接說成「藥愛呷一邊」,患者有聽沒有懂,一串藥只吃一部分。
醫生為何說我「不素鬼要放輕鬆」?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是馬來西亞華僑,從小學福建話,但馬來西亞的福建話有些口音,升主治醫師第1年後,曾到羅東支援醫療,全程以台語向患者講解泌尿道感染,只見病人一路點頭,但離開診間後卻對著護理人員捶心肝,責怪自己真的老了、耳背,醫師講國語,但他居然一句都聽不懂。
一位年輕護理人員私下表示:剛進入臨床時曾鬧過笑話,告知病人當喘不過氣的時候要放輕鬆,但不會講「喘不過氣」的台語,以為是不吸氣,但國台語夾雜講成「不素鬼」,最後變成「哩不素鬼時愛放輕桑」,讓患者覺得莫名其妙。
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除了醫護人員以外,藥師在解說處方箋時,也可能因為菜台語而溝通不良,該院在20年前開始,召募藥劑師時,考題之一就是用台語講解處方箋,若是講不順,後續就會協助開課程,提高藥劑師台語能力,讓患者理解。
醫護台語糗事多,醫學系開課急救
邱俊仁說:幾乎所有醫師都是在擔任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時才開始學台語,常鬧出笑話,特別是專有名詞,很多醫師念不太出來,如今醫學系廣開台語課,他樂見其成。
58歲陽明大學醫學系主任凌憬峰,父母都是本省人,台語很流利,但他近年來發現醫學生即使出身本省人家庭,台語也很不輪轉,他這學期的大一導生,就全都不會講台語。
以往陽明醫學生若派到高雄榮總實習,常因不會講台語吃盡苦頭;系上曾請學生扮演醫生,和「標準病人」對話,學習如何問診,結果對方一開口就講了一大串台語,學生當場傻住。
陽明醫學系因此自多年前,就為實習的大5生開設醫用台語課,後來擴及大一、大二通識選修課,請鑽研台語的系上畢業生協助教學,對方教很多本土劇演員講台語,能用流利台語朗讀「攝護腺手術同意書」
課堂上從台語的淵源談起,再教內、外、婦、兒科等常用台語;考試則要學生分組,針對不同醫病情況,全程用台語對話。
台大醫學系學會很早就開設醫用台語班,甚至有學生學出興趣,和同學編寫「醫用牙語教學」造福學弟妹;成大近年更開設醫用台語數位課程,讓學生隨時上網學。
會講客語的醫生更少
曾借調北醫的成大醫學系教授黃朝慶表示,講台語要有環境,現在台北出生的小孩多數不會講台語,因缺乏練習環境,不能強求;但若就讀台南的成大,周遭講台語的人多,學台語就快多了。
但醫用台語要問得更精準,且最後要轉為英文病歷,這才是台灣醫生最不簡單的地方。
黃朝慶舉例,身體器官的台語,簡單的如腎臟是腰子、胰臟是腰尺等,但有些器官如副睪,即使硬翻成台語也不通用,只能用圖示等其他方式解釋。
「醫師的態度更重要,會講台語有加乘效果。」
黃朝慶說:醫生見到病人,往往用「呷飽沒?有睏好沒?」等幾句簡單台語噓寒問暖,老人家就會很窩心。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住院醫師謝正彥說:從小家裡講台語,但盡管他在台南市區念中小學,從小下課同學卻很少說台語;進台大醫學系後,平時更是沒人講台語,台語又退化許多,有次返鄉還被爸爸念。
直到畢業後分發到雲林分院上班,9成病人都講台語,深感醫生如能用台語問診,本省籍的老人描述病情會詳細很多;其實會講客語的醫生更少,客家老人也很需要醫生用母語關懷。
謝正彥說:遇到一些比較新或罕見的疾病,用台語也難描述清楚,例如最近很多老人得「慢性阻塞性肺病」,就很難向病人解釋清楚,醫界後來用台語通稱「肺塞病」,但病患仍有聽沒有懂,只說咳起來很像「蝦龜」(哮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