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6-09 10:24:11| 人氣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息肉切到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綜藝大哥賀一航昨(3)日因大腸癌病逝,享壽64歲。賀一航2011年即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開刀後因覺得化療疼痛,決定不接受化療,生前曾表示,要是病危,絕不插管急救,要活得有尊嚴。


大腸癌發生人數自2006年以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同時也一直盤據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年做逾1500例大腸鏡檢查、拯救數千人免於大腸癌的邱瀚模醫師,釐清大家對大腸癌的迷思....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


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1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

 

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


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2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


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


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

 

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

 

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


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1.完全正常。

 

2.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3.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

 

根據台大醫院對5000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5年)、2.4%(5年)與8.5%(3年)長出癌症者在這5000個人裡總共只有3人。

 

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


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只有一個例外狀況就是,如果在大腸鏡切除一個超過34公分的腫瘤,我們會建議半年至一年後就做第一次追蹤檢查,看看有無殘餘病灶,假如有就將之清除。

 

因這類少數個案如果不這樣做,而待至3年後再追蹤,萬一有殘餘病灶,恐怕屆時又像長出像花椰菜一般大小的腫瘤,處理起來就棘手多了。

 

但是如果連續三、四次每半年一次的追蹤檢查都沒有殘留或復發病灶的跡象,就可以隔三年後再檢查了。

 

由此可見,大家常常掛在嘴上的「我的體質如何如何⋯⋯」其實還蠻有道理的。


不過現在這種「每年」必做鏡檢變全民運動的狀況,論花費、風險、實際效益與必要性,我認為實在大可不必如此。


我建議做完大腸鏡後,記得詢問醫師檢查結果,知曉自己的風險分級,才知道下次要多久以後再追蹤。

 


作者簡介:邱瀚模

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副祕書長。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




台長: 昕哥
人氣(7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