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護10天要價2萬6..廉價健保體系下的「照護黑洞」
「『住院孤兒』會愈來愈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出警訊。她指出,高齡化和少子化,愈來愈多「沒有家人」的人,住院只能仰賴看護,如果醫院不能全責照護,丟給病家自理,一來費用難以承受,二來也沒有保障。
住在台南的楊太太,他70歲的先生近半年食不下嚥。
今年5月,在大型醫學中心檢查發現罹患肺結核;楊先生在隔離病房住了一個月轉至胸腔醫院,又疑因護理人員灌食不當堵塞氣管,引發急性肺炎再被緊急送回醫院,住了三天加護病房後,人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還得繼續住進負壓隔離病房。
院方一句「自行請看護」;家屬心急如焚、經濟重擔難扛
儘管是要戴N95口罩才能進出的隔離病房,因為護理人力有限,院方要求楊太太「自己請看護照顧」,一天看護費就要2600元,10天要價2.6萬元,看護費用沈重。
台北的李小姐,前幾年先是照顧突然中風昏迷的父親,今年又照顧被檢查出腦瘤的先生,2次都飽受找看護的壓力。
醫院人力不足是一個大問題,先生開刀前,在醫院做一些檢查,當時自理能力沒太大問題,晚上我們家屬回家睡覺,當晚護士就很不高興隔天質問我們:『為何家屬不在?』
從案例發現,醫院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將照顧病人工作委由家屬乃至於看護,但品質也難以控管的事實。
「一對一看護」外包模式;醫院只管媒合、從中賺取佣金
《報導者》與立法委員吳玉琴辦公室進行「全台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截至2018年9月,發現19家醫學中心機構,有13家由院方仲介看護、4家不涉入,另外長庚醫院則有代訓合作對象,代轉介但不抽佣。
相對於歐美先進國家,由醫院全權負責病人照顧,維持醫療品質,台灣的住院照護只能說做半套。
這份針對全國19家規模最大、醫療人力配置及健保給付等級最高的醫學中心調查,可看出各醫院在照護服務水準的差異。
此外,三總、北榮連負責醫院內部護理庶務工作的「護佐」,也採外包制度。
在護理收費調查上,中部普遍最高、北部次之、南部稍低。看護巿場嚴重供不應求,隨時都可能調漲。
調查中發現,醫院平均向仲介公司收取3%至5%的佣金,作為管理費或訓練費,或是以「租借辦公室」收取租金,而這筆錢通常由仲介公司向看護和照服員收取10%的佣金中支付。
台大看護「把關」有制度;要求完訓證明、進行技術測驗
目前醫院媒合「一對一看護」既無規範、也無標準,醫院任何作法都「沒有違反規定」。
無論有沒有證書、有沒有受訓,都可以從事看護或照服員工作。
台大護理部表示:如果家屬有照顧上的問題,會先找單位護理長,而台大也會啟動關懷小組了解狀況,如果很明確是照服員的缺失,廠商也有相對應的善後機制。
此次調查發現,經由醫院為病家媒合照服員或看護的,僅5到8成,仍有不少的住院病家自請看護,或由家人看護,這潛藏著更大的危機,一般人未經專業的訓練,而自請看護的體系裡,也發現未經訓練的逃逸移工,這都形成醫院整體照顧品質的黑洞。
此外,陪病和外院看護進入醫院,不僅成為院內感染的大麻煩,本身也是遭感染的高風險群。2003年,台灣SARS疫情蔓延,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其中2位看護及4位家屬不幸染病身亡,而看護工和洗衣工因為跨院接案,也成為「活動傳染源」。
家屬當護佐「台灣獨有」;進出頻繁恐染病、院方也頭痛
當時擔任醫策會副執行長的周照芳,陪同美國疾病管制局3名感控專家參觀台灣多家醫院,美國專家好奇「台灣病房怎麼那麼多人?」周照芳不好意思地說:「都是家屬或看護,因為台灣一直都把家屬當成護理佐理員來用。聽得美國專家頻搖頭。
79歲的周照芳,SARS後全力推動醫院「全責照護」,她認為台灣應該朝向美國是由醫院直接聘用護理佐理員(護佐),協助護理師完成病患生活照顧的工作。病患進到醫院就是醫院的責任!
照護黑洞〉台灣少子化社會;「住院孤兒」變多
『住院孤兒』會愈來愈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出警訊。
她指出:高齡化和少子化,愈來愈多「沒有家人」的人,住院只能仰賴看護,如果醫院不能全責照護,丟給病家自理,一來費用難以承受,二來也沒有保障。
盼台灣推動「全責照護」;統一管理訓練、紓解病家壓力
陪病、請看護成為當今台灣社會「跨階級」、「跨族群」面臨的「難題」。
《報導者》此次採訪過程中,談及全責照護政策,即使在其他醫療和健保政策多有不同意見的醫院協會、醫改團體,這次卻都罕見一致表示:要快點來做(全責照護)!
長年為醫院機構發聲的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坦言:
全責照護是台灣醫療的漏洞,照服員應該納入醫院正式人力,由醫院管理可以訓練得更好,如果照顧發生什麼問題,責任也能由醫院扛下。
不要說歐美國家,和我們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醫院都實行全責照護,台灣也要趕上。
翻轉關鍵〉全責照護人力;應納入「護病比」
護理人力不足,其實是醫院看護和照服員外包,無法建立全責照護的主因。目前醫院評鑑雖然要求各級醫院需要達到一定的「護病比」,但不同病房有不同的標準。
儘管護理人力不足,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困境,但台灣連最高標準的醫學中心1比9護病比,仍高於日本的1比7,以及美國、澳洲的1比5。要真正達到醫院全責照護的品質要求,病房照服員與病床比,應該要達到1比3或1比4的目標。
健保支出明年破7000億;財務持續惡化,恐調漲健保費
明年健保總額協商出爐,健保總支出將首度破7000億元,健保署近日不斷釋放推動分級醫療、雲端病歷,盼能節流,但也表示:「若財務持續惡化,就得提高健保費率」,為健保費可能調漲埋下伏筆。
滕西華、吳明彥認為:住院照護是每個人都將受益,更應納入考量。
李玉春和滕西華另提到,如果明年健保真有調漲保費的壓力和需求,那麼把全責照護納入健保,值得討論。
「照護給付」民眾補差額;提列醫療費用減稅、減輕負擔
滕西華認為:如果以差額負擔、配合保費合理調漲,值得各界凝聚共識,「如果這塊(照護)由健保給付、民眾差額負擔的好處在於,健保費有弱勢補助機制,低收入戶可以減免,但現在大家住院要自己請看護,看護是每天收現金的、經濟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會少收;另外,看護費用若納入健保還可提列醫療費用減稅,亦可考慮納入年度住院負擔上限,不讓住院支出過於龐大。」
吳明彥則支持由醫院評鑑或醫院人力設置標準之中,納入全責照護的人力標準,先要求醫院去做、由病人自費,會比現在一對一請看護成本低。
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劉梅君認為:全責照護可分階段規畫,如先針對某一部分的病人優先實施,再將其他範圍慢慢涵蓋進來,也許就不會遭遇較大的反彈。
但在台灣的醫療體系裡,將照護責任外包的真相,換來的是民眾沉重的照顧負荷,這已是現在主政者不能迴避的問題。
這是一個上班族活化呆資產,由窮變富的命運大翻身奇蹟,我們詳實記錄了他從借錢、投資、領息、滾利、換股的過程。
10月29日下午,一如往常,李哲豪(化名)的iPad傳來了營業員每日幫他結算的股票淨值簡訊:1億零9萬8350元!從12年前,1700萬元的起點開始,今天,正當台股大跌風聲鶴唳之際,他的股票資產正式突破了一個億!
這天,對李哲豪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卻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顯得特別激動或興奮,黝黑又刻畫著深邃皺紋的臉龐,反而帶著一抹感慨萬千的微笑。
為錢煩惱的白領,家庭開銷大,點一盤豬頭皮也被念
他的故事,的確令人不勝感慨。把時光撥回2005年,當時53歲的李哲豪是一個高階白領,在機械大廠任職高階主管的他,年薪300萬元,太太從事穩定的教職。在外人看來,他的成就與家庭令旁人羨慕不已。
豈知,這只是表象!那時候的他,肩頭上扛著千斤萬擔的苦楚,不足向外人道也。
他的母親長期洗腎、中風的父親也需請看護長期照顧,出生即患腦性麻痺的女兒,每年的醫療費、復健費、教育費等,一直是沉重開銷。
高收入的李哲豪在節流上已經做到極致。他回憶,有一次與太太在路邊攤吃麵,只是切了點豬頭皮,就被太太數落一頓,深覺自尊心受辱,一度想對太太咆哮,卻隱忍不發痛苦不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