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9-12 11:16:41| 人氣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超音波在冠狀動脈疾病應用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影像學輔助心導管介入術 有效機率佳

心血管疾病近幾年來是國人第二大死因,其中很重要的病因來自於營養心臟肌肉的血管(即冠狀動脈)粥狀動脈硬化(內皮細胞功能不良,膽固醇斑塊堆積);危險因子含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壓、抽菸、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徐漢仲醫師表示:治療上除標準藥物治療與危險因子的矯正外,如症狀控制不良或已經進展成急性冠心症(血栓形成),大多需要冠狀動脈攝影術併支架置放術的介入性治療,而冠狀動脈攝影術有其侷限如下:

1
、對於開口病變無法完整評估。


2、整條冠狀動脈血管均有狹窄者,或極短的病灶常會失真。


3、無法探知血管斑塊組成,無事先準備好病灶處理,常會出現併發症(如血栓或表層厚鈣化病灶)。


4、對於支架置放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常常無法探之。


5、對於支架內再狹窄的機轉無法評估良好。


6、常常低估血管大小等。
因此血管內超音波,自1994年以後常用來輔助使用,克服上述限制。


徐漢仲醫師舉例並說明:自2015年健保給付後,不久即引進,就案例與大家說明:

1、案例一56歲黃先生,戒菸,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以前心肌梗塞放置過支架,因為反覆胸痛,運動心電圖顯有心肌缺氧,藥物控制無效再次接受心導管;血管內超音波可以評估血管大小,斑塊組成(支架可否展開),支架的長度與安全的置放地點;可以偵測是否有出現支架置放時併發症、短箭頭處為支架、血管大小如虛線,血管內徑進步但仍需要後擴,之後狹窄的機會才會減少。


2、案例二:方先生,抽菸,高血脂、高血壓、急性胸痛,證實心肌梗塞支架處理後仍偶有胸悶,因此再接受導管檢查,經血管內超音波確認左主幹遠端病變,單支架策略即可解決,104年2月置放支架後,後續追蹤已無再犯心絞痛。


徐漢仲醫師指出:就實證醫學而言,使用血管內超音波輔助心導管介入術可以有效減少重大心血管事件6個月內狹窄率與心導管再介入的風險,如果針對現在主流的第二代塗藥支架,更可降低心因性死亡,支架內血栓風險,即使血管內超音波輔助使用會比較耗時,但對輻射與顯影劑的暴露卻可以有效減少,降低病人上述風險。


徐漢仲醫師表示:血管內超音波輔以心導管介入術,可以克服許多血管攝影術的陷阱,可使治療醫師選擇事前策略,事後補強,進而降低併發症(如血栓與支架再狹窄),實證醫學上,也確實有效降低重大血管事件與再狹窄風險,近年來,隨著藥物進步,影像輔助的介入能使冠狀動脈再介入機率,預後也更佳。

台長: 昕哥
人氣(93)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