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關鍵數字,揭示了全球航太業現在有多風火!
關鍵數字一:45%。
這是今年營收準備一路高飛挑戰1000億美元、全球飛機製造龍頭波音,近期一度寫下每股374.48美元歷史新高後,近一年來的股價漲幅;另一巨頭空巴股價則突破110歐元,近一年漲幅達55%……。
關鍵數字二:92%。
依據全球兩大飛機製造商波音、空巴資料,2017年,雙雄民用客機在手訂單逾1.3架、10年來成長92%。
關鍵數字三:6兆美元。
在訂單塞爆下,空巴就預估,未來20年新機總市值有望達5.3兆美元,這個數字,波音內部的預估更達6.1兆美元。
鏡頭轉向台灣,成績同樣亮眼
台灣航太業2017年總產值近1085億元、年成長率8.2%,約是晶圓代工成長率的2倍,且連續2年躋身「千億俱樂部」。
儘管該數字只占全球產值0.49%,看似不高,但台灣航太業的競爭力,其實已超越你我所想像。
千附跨引擎機匣市場;投億元設備、搶進高規供應鏈
航太業,共有航太製造和維修兩大核心業務,在台約有150家廠商、貢獻14100個就業機會。
前者,指飛機引擎、機體結構等零組件生產,以年營收275億元的漢翔航空工業居台廠之冠;
後者,則指飛機引擎、機體維修和飛機改裝,該領域龍頭是年營收400億元的長榮航太。
每一天有超過12萬架飛機飛上天空,其中90%都有漢翔提供的零件!
漢翔董事長廖榮鑫透露:公司直接出貨給國際大廠的一階供應商訂單占比已逼近50%。
數字會說話,台廠正迎來好光景
攤開市場知名研究機構普華永道(PwC)「2017年航太製造業吸引力評比報告」,台灣在包括勞動素質、製造成本、基礎建設水準、產業規模、經濟實力、賦稅優惠等量化指標中,綜合排名第6,這也是台灣首度進入全球航太業最具吸引力十強榜單。
漢翔苦熬逾10年出師;品質、交期、成本,嚴控把關
解密隱身台灣千億航太業的競爭力,經濟部航空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副主任簡志維說:1980年代自製的「經國號戰機(IDF)1996年國防部所屬航發中心,由軍機轉民用航空並改制為漢翔公司,以及2016年推動「國機國造」政策,是台灣航太業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指標。
第一站,我們來到台中,一探不是全球民航機產業強國的台灣,最早如何由漢翔帶頭,才有今日的供應鏈成績。
漢翔進入民機約20年,前10年、15年非常非常辛苦……。
廖榮鑫回憶:1990年代,先是法國宣布出售幻象2000戰機給台灣,美國也同意出售F-16戰鬥機,讓台灣製造的經國號訂單減半,2000年經國號停產後,找不到新訂單的漢翔,營收也如跳水般滑落,從236億元,4年就掉到91億元……,快死掉、沒有活路。
漢翔花了10年才由虧轉盈,15年,營收才回到原來的236億元的水平。
漢翔今年上半年交出營收、獲利新高的成績。回首來時路,廖榮鑫不諱言:航太製造產業結構還不完整,除了漢翔營收破200億元,其他沒一家超過10億元。為了把餅做大,兩年前,他帶頭成立「台灣航太產業A-team4.0聯盟」,並免費輔導會員申請航太認證。
漢翔去年正式簽約,取得「國機國造」政策中66架高教機、價值近7百億元的委製合約,讓它有機會放大供應鏈的能量。
善用全壽期系統管理;高教機訂單效益將近2000億元
今年是首架經國號出廠30周年,如同過去開發經國號,共投入1500位工程師,歷經設計、量產、維修和性能提升等「全壽期」的系統管理,帶起第一波航太競爭力;這次的高教機訂單,同樣對人才、技術養成和產業競爭力都有加分,讓台灣航太業有機會再往前跨進一大步。
廖榮鑫透露:高教機引擎是與美國漢威聯合合作,過去漢翔只拿到對方整個引擎35%的訂單,受惠此計畫則爭取到50%,包括未來30年零組件、維修、性能提升在內,不算無形的,效益將近2000億元。
千附跨引擎機匣市場;投億元設備、搶進高規供應鏈
從製鞋機起家的千附
一路做到奇異最新的LEAP引擎、美國最大的航太國防公司洛克希德馬丁的愛國者飛彈相關零件,以及美商應材面板設備關鍵製程所需的「真空腔體」。
30多年前,千附不過是提供漢翔經國號機身結構的小供應商,直到2006年,為擠進高規格供應鏈,大膽投入以億元計的設備投資,是跨進引擎機匣生意的關鍵。
千附總經理賴志明不諱言,一架飛機,引擎費用約占1/3,是最貴的零組件,只要通過認證,且價格、品質、交期達標,擁有訂單能見度長、穩定等好處,但航太要賺錢很辛苦,資源投入和經驗累積都需要時間,從技術導入到量產出航太零件至少要2年,初期也不見得能賺到錢,這是一種取捨。
受惠國機國造,利多航太版圖擴展,產值成長百億
簡志維觀察受惠國機國造帶動、民機成長和國際維修市場版圖持續擴大,今年,產值加總會成長100億元。
下一站,來到台南仁德,發現台灣航太產業的蓬勃發展,連過去數十年主要承接軍方、政府飛機維修的台灣老字號飛機維修廠亞洲航空也不缺席。
目前亞航民機維修營收占比已成長到30%,未來目標提高到50,並成為亞太窄體機的維修中心。
亞航董事長盧天麟難掩得意地說:亞航優勢是有多型飛機原廠授權,已建構完整與客製化維修能量,從未拖延過任何交期,深受不少客戶信任。
亞航搶廉航客機維修;人力成本、地利優勢帶來商機他分析:相較於日本與韓國,台灣有人力成本合理的優勢,若對比東南亞,台灣的維修技術也較受到信賴。
盧天麟表示:維修市場每年平均有4.5%的成長率,廉價航空的興起,所帶來的維修商機,是亞航轉型成為亞洲單走道窄體客機維修中心的關鍵。
任何一個產業只看台灣,很快死掉,航空維修全球化產業,航空標準全球一致,符合資格後全世界走得通。
虎尾科大航空維修訓練中心主任劉昇祥觀察。現階段,不論航太製造、維修前景看似一片榮景,但放眼未來卻不是沒有挑戰。
簡志維透露:來自客戶的降價壓力一直都在,波音告訴漢翔,明年降價15%,不接,生意沒了!
全球航太激戰將展開,穩固根基、導入智慧製造迎敵
廖榮鑫不諱言:國際客戶評語品質都沒問題,多半抱怨都是成本。
過去5年,國際成功接單率只有6%,品質、交期、成本不是想像中容易。
因應方式是導入智慧製造增效率、降低成本,如漢翔今年成本有望因此降20%,另一方面則是產品、技術、供應鏈階級都要持續往更高階挑戰,透過聯盟打群架再放大價值。
台灣航太業供應鏈競爭基礎已扎穩打好,但接下來,準備從國際競爭對手中,搶下更多商機的激烈生存戰,才正要開始。
買地擴廠拚升級 鈑金王跨泰國航太商機
機器手臂全自動搬運倉儲系統中的鋼板原料,而後雷射切割、數控沖壓、自動鑽孔與折彎,刀具庫還能隨少量多樣的產品排程自動換刀,再移動到下一個生產製程……24小時下來,能完成5、600件客製化精密鈑金件的前端製造,效率比人力快3倍。
這是台商經寶精密在泰國挽蒲工業區,斥資上億元新台幣布建的最新智慧數位生產線現場。
我們是無人工廠,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看很好看,做真的會哭。面對台灣來的媒體,經寶董事長鍾國松真情流露,話匣子大開。
難以想像的是,經寶有70%訂單,都小於100件。正是這樣彈性製造與高度自動化作業的能耐,讓它從「鐵工廠」變身為精密鈑金廠,囊括空中巴士駕駛艙儀表板在內的少量多樣客製化訂單。
提到回台第一上市的泰國台商,經寶是佼佼者。
兆豐銀行泰國子行總經理賈瑞恆說:經寶是自動化非常成功的案例,尤其導入航太必須經過認證,產品不能有任何瑕疵,了不起。
熬過陣痛期;取得認證前 3年沒訂單
翻開財報,經寶去年營收12.8億元、毛利率36%,EPS達5.29元。
儘管持續交出亮眼成績單,鍾國松卻總憂心自己的布局還是不夠快,言談間不時流露出憂患意識。
通訊櫃、增值機能做一輩子嗎?10年後,用光傳輸,不用櫃子了……。
鍾國松不諱言,公司雖手握通訊、電子、食品檢測等產業訂單,但當市場轉變,策略也要跟著變,所以早在10年前,他就拍板跨進航太。
看未來3到5年,找下一碗飯吃,不是肚子餓再去找,沒力氣只能找稀飯,有力氣可以去找魚翅。
但跨進航太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除了投資設廠動輒上億元,還必須自主研發,突破客戶輕量和安全要求的高技術含量產品,更要能熬過取得認證前3年沒訂單的陣痛期。
要有guts(膽識),敢看未來,敢做夢,口袋也要夠深!」當許多對手紛紛放棄,經寶靠其他產業客戶的利潤和決心撐了下來,也換來更進階的技術與口碑,成功卡位航太商機,營收、毛利率及淨利率持續挑戰新高。
目前航太產業占營收約21%的經寶,正積極瞄準泰國政策主打的航太目標產業和飛機維修中心商機。
航太零件分成導電的電控和不導電的結構件兩大類,目前經寶只供應前者,為擴大競爭力,鍾國松決定再跨進後者。他最新斥資4億元泰銖(約新台幣3.9億元)買地設廠布局陽極處理、熱處理等航太結構件生產線,預計8月完工,屆時又是另1個3年的認證,但他不以為苦。
波音給我一封信,同意變合格供應商,美國駐泰大使也來看廠,這是與泰國政府配合的烏塔堡維修中心計畫。
鍾國松透露: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空巴是囊中物,波音則是新接觸,機會在前面,沒準備好,也跑了,不會等你。波音來看我,給我決心,如果不做就沒有了。
為了讓研發人員熟悉未來航太結構件的最新立體焊接技術,鍾國松又花了3000萬元泰銖購入3D立體雷射焊接設備,讓員工有機會藉此熟悉兩片厚薄不一板材的立體焊接操作方式,投資毫不手軟。
下武功,唯快不破,談到泰國政府最新的國家經濟政策亮點「東部經濟走廊」,鍾國松竟然又比別人先布局好幾步。
為未來布局投資設備、土地不手軟
原來經寶早在去年底,就斥資近兩億元泰銖,向泰國第二大工業區開發商大眾集團(WHA)購入54萊土地(1萊為480坪,54萊約2.6萬坪)替未來的擴廠需求做準備。這筆土地對面的英國汽車品牌MG的新廠,已經開始生產了。
這邊(指工廠現址挽蒲工業區)一萊要8、900萬元泰銖,那邊(指新購地的合美樂東海岸工業區)1萊365萬元。
鍾國松還嫌在東部經濟走廊買地的決策下得太晚,現在不買是災難,將來要買,絕對更貴。如果明年才買,更後悔。
他不諱言,包括持續自動化和跨入航太,都是在卡位布局,才有機會跟著泰國政策茁壯,我們說到都會做到,不會誇大。
一步一腳印往前走,今年吃這碗飯是去年端的,明天要有飯吃,要規畫未來,一直為未來做準備!
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未來而做!這位回台第一上市泰國台商董事長布局當地市場的眼光,值得許多企業思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