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21 23:56:27|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媽寶家長現形記爆世代新危機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來,在外籍大學生的眼中,台灣同學的「媽寶指數」明顯偏高。


媽寶,來自於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期待,來自一種超載的教養。


這樣的失控關愛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也讓競爭力因此弱化。在專家眼中,這甚至已是台灣的一項國安問題


地點:台灣大學;時間:上午7點多。


北一女、台大畢業,65年級前段班的家庭主婦林正安(化名),20年前為了孩子放棄職場,而今女兒已讀大三,她仍把女兒當小學生照顧,每天固定從台北內湖住家送女兒到台大上課。


稍早,女兒就讀北一女中時,她更是每天早上做便當,中午親自送到學校。


南下來到新竹交通大學。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交大校長的張懋中表示:開學時遇到學生家長,他們所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學校特色發展,而是擔心:睡在宿舍的上鋪床,學生會不會掉下來……;甚至每年都有母親到學生宿舍擦地板,埋怨學校怎麼沒幫忙打掃,令他嘖嘖稱奇。

這僅是「媽寶家長現形記」的一小部分。


在大學開學日召開的一場場家長說明會,上演更多這樣的場景,家長憂心:

宿舍何時要裝冷氣機?

孩子在校交通安全嗎?

能不能關掉宿舍網路?

成績不要打太低,以免我的孩子受挫。

 

開學後,家長保護手段更上一層

有學生出國旅行日期,剛好遇到期末考,媽媽打電話詢問,能不能提前期末考


選課、成績單、獎學金、宿舍申請等行政事務,都有家長出面和學校溝通。


記者走訪全台的北中南多所大學,上述種種行為的形容,都是現場教學老師和行政人員的觀察。


年滿18歲的大學生,已經成年了,卻依然像滯留在學齡前的孩童,凡事需要父母協助處理,或者掃除成長路上眼前的種種障礙,才能順利前進。


這群彷彿尚未斷奶的成年人,被俗稱為「媽寶」。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媽寶」指的是欠缺獨立思考,無自信、無主見、無責任感,以父母為擋箭牌,依賴父母做決定;更甚者,生活起居都需由父母照料打理,成年後生活費亦需要由父母提供。而在台灣,這種病,顯然正在快速蔓延。


除了大學開學現場總能見到諸多荒謬之外,如果探究在台灣的外籍學生,如何看台灣年輕人,恐怕你對媽寶病的流行程度,會更加有感。

 

逾半歐美外籍大學生認為台灣同學「媽寶指數」偏高

根據本刊針對大學院校的外籍生,進行「台灣學生競爭力」的問卷調查顯示:高達68%的歐美外籍生同意,和他們在本國的同儕相比,台灣學生的父母「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而中國以外的亞洲學生(包含港、澳)同意者亦達56%,陸生認同比率則為22%

 

此外,有近76%的歐美受訪外籍學生同意,與故鄉同儕相比,台灣學生做決定時,更仰賴父母意見,亞洲及港澳學生亦有逾80%同意。


看數字,歐美及陸生以外的亞洲各國在台學生,顯然認為台灣同學的「媽寶指數」偏高。


至於陸生,專家解讀,由於大陸過去實行一胎化,陸生恐怕也有媽寶現象,所以不覺得台灣學生比陸生更媽寶。但即使如此,在台陸生或許因為企圖心普遍較強,認為台灣同學對未來規畫的想法並不明確

 

直升機、割草機父母盤旋子女身邊、碾除身邊障礙

與「媽寶父母」類似的是「直升機父母」最早出現在1969年《父母和青少年》暢銷書中,一名青少年抱怨:「媽媽像直升機一樣,在我身邊盤旋」;1990年代,美國學者則創造了「直升機教養」一詞。


相較以往,進階版更被稱之為「割草機父母」,指父母隨時趕在孩子前面,幫助孩子清掃人生成長道路上所有障礙,監控或為孩子制定過多計畫、不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最終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一位國立師範體系大學教育系教授指出:直升機父母會造成媽寶,而割草機父母則可能教出憤青或宅男,因為這群父母的權威感更明顯,往往孩子出事,父母直覺地認為:我的孩子沒問題,是其他人有問題

 

國外學者也持相同觀點

猶他州立大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兒童的人類學》作者蘭西指出:「媽寶」是當代青年的一種病態,是人類社會的流行病之一。


這種「病」,是由於父母太過擔心孩子,孩子卻沒有機會為自己擔心,以致情緒與心理發展不完全。


媽寶指數偏高,有其大環境因素。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從社會變遷觀察,家長面貌從戰後嬰兒潮前後期、X世代、Y世代到千禧世代父母,一下子跨越了五個世代,過去一個家庭5,現在平均僅1.1個,父母教養方式也隨之有所不同。


他分析:相較於過去放牧式教養,現在家中僅有一個寶,當然集寵愛於一身


人口結構影響之外,東方社會家長往往將孩子當作「自有資產」的慣性文化,也是一個問題。


黎巴嫩詩人、《先知》一書作者紀伯倫曾提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知名評論家范疇如此指出:反思東方父母,卻是把子女當成父母成就的指標,把學歷當成子女成就的指標。於是,一條永遠剪不斷「期待」的「臍帶」,讓怪象更為加劇

 

海豚教養旨在「引導」鼓勵代替指示、強調社會連結

相較於教養非常嚴厲的虎媽及對孩子過度呵護的父母,《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一書作者、醫學博士席米.康主張:海豚的大腦體積容量是黑猩猩的4倍,擁有與人類匹敵的智慧。


海豚教養法的重點為引導而非命令,以鼓勵代替指示,並且重視身教。


海豚的生活方式強調遊戲、探索、社會連結、利他精神、貢獻以及家庭與社群價值的重要性。這些當然也是人類教養的自然特質。

 

放手,對絕大多數的父母而言,絕非易事;但及早拿捏「放手」與「不鬆手」之間的藝術,讓孩子在正確價值觀所框架出的沙盒裡盡情探索,才能讓孩子更從容、也更勇敢的面對未來


台長: 昕哥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