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05 09:37:15| 人氣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台灣電價貴3倍德國為何砸錢也要賭風電?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國能源轉型是產業、政府、全民的大動員,耗費的資源不少,難熬的日子更不少,電價還比台灣貴3倍!台灣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你看,那就是我們的風場

史維朗為了讓這個訊息穿破直升機扇葉轉動的轟鳴聲及降噪耳罩,他幾乎是在奮力大吼。海上起了濃霧,我們本來只有5%的機會可以看到風機!而且只有我們的風場區域沒有霧!


從高空往下望,破霧而出的離岸風機,是德國總5.3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中,第一個在波羅的海商轉的離岸風場「Baltic 1」。


40層樓高的風機彷彿小孩子拿的紙風車,3月底的春天,波羅的海的西風不似入冬強勁,這些風機靜止得像是模型,沒有一片扇葉旋轉。


史維朗參與過波羅的海風場開發,所屬公司是德國能源四大巨頭意昂萊茵巴登─符騰堡能源與大瀑布排名第三大的EnBW


克服併網回歸市場機制風電像期貨估電量「比天氣預報準」

作為離岸風電專案主管,今年開始,史維朗有了新舞台──台灣。


EnBW首度踏入亞太市場,與上緯及麥格理資本合作,於彰化外海開發海鼎風場,史維朗也將攜家帶眷長駐台灣中部。

 

為什麼是台灣?每年歐洲約新增四GW的離岸風電市場,太少了。


去年歐洲離岸風機新增裝設量約3.15GW,超過半數由英國裝設,德國屈居第2


歐洲風電產業比台灣早起步10餘年,但前期發展並不盡順遂,直到這5解決了併網問題之後,離岸風電在德國飛速成為成熟產業聚落,削價競爭自然浮現。


去年,EnBW與來自丹麥的沃旭集團(前丹能集團),以零補助標下德國離岸風場。


風場發電的售電價格並非政府保證躉購價格,而是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


所謂再生能源電力的市場機制,即把電當成市場上拍賣的商品,甚至是未來的期貨。


再生能源公司會在前一天根據天候等環境因素,估算隔日的發電量,呈報「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每日拍賣。


德國能源業界人士甚至笑稱:看EEX比天氣預報還準!

零補助離岸風場)代表離岸風力效率的量子跳躍,已經是德國能源轉型的真正推動力。EnBW執行長馬斯提奧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這麼說。


這在目前離岸風電躉購費率一度電約67元台幣、尚未落實電業自由化的台灣,簡直難以想像。


馬斯提奧之所以敢不靠政府補助,賭的是離岸風機的技術進展。


離岸風機變「大廠競技場」維斯塔斯、西門子、奇異拚研發

 

相較陸域風機,離岸風機水下工程浩繁

以台灣為例,每個風場幾乎都要耗費200億元台幣以上建置,發電成本是陸域風機的23倍。


因此,愈大型的風機,效率愈好,維斯塔斯、西門子、奇異等風機製造商無不爭相研發巨無霸風機。


奇異正在研發、號稱將是世界最大的12MW離岸風機Haliade-X260公尺,葉片長107公尺


光是葉片,就幾乎與「Baltic 1」風機等高。

 

風機的開發,牽繫EnBW的未來。我們是一個由風驅動的公司。」EnB


資深副總裁古斯威談及公司發展歷史,下了一個簡明的定義。


不只EnBW,德國2050年的能源願景,再生能源供電將由目前的30%,達80%以上,規畫的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中,超過一半都是風電。

 

這不是未來式,德國201512月的單月發電量,風機首次超越有產地優勢的褐煤發電。


可以說,德國不可否認地將是一個靠風運轉的國家

 

但是,攤開德國的能源地圖,陸域、離岸風機坐落北部,太陽能則坐落南部,核電及火力等傳統發電廠依工業及人口聚落而建。


走在非核無煤道路上的德國,最關鍵的一個叩問,就是如何達成北電南送


對於這點,德國的解答,是總長超過2000公里的電網超級公路。


走進斯圖加特的Transnet BW總部,24小時維運的電網中心中,每天至少3三班輪值,不論何時都有3個人緊盯大大小小的螢幕。


Transnet BWEnBW旗下公司,也是德國啟動電業自由化分割發、輸、配、送後,少數歸屬於大型能源公司的電網公司。


從挑高兩層樓的大螢幕上,有著密密麻麻的線路、用電需求及各類能源發電量的即時資訊,好似高速公路網絡監測系統,這裡是不允許有塞車或是事故的。發言人席林說


這片螢幕,是Transnet BW的戰情中心,更是國家能源重要資訊,嚴禁外人拍攝。

 

轉型關鍵:電網超級公路經費全民買單  搞定技術更要人才

螢幕上線路的範圍,未來會更廣袤,也更艱巨。


510年內,電網將大大擴張,輸電距離從100公里到700公里;而在某些天氣狀況下,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會高於負載需求2.4


Transnet BW與同業電網營運公司AmprionTennet TSO50Hertz及電網技術公司西門子合作,將投入建置超長巨型電網的計畫。


這也是德國能源轉型政策綱領中明確指出,2035年前將投入650700億歐元的項目,其中還包括因應電動車興起而投資的10億歐元電網補強。

 

堯赫說:光是德國西部的Ultranet,整個計畫規模就要耗費270340億歐元。鋪設電網是很昂貴的事情。 

 

經費哪裡來?答案是全民買單

德國人的電費中,有高達25%付給了電網。

 

這不僅是Transnet BW主要的收入來源,更是投資在電網擴張計畫的重要資金。電網不只能賺錢,還是EnBW集團獲利結構中重要的一環,目標在2020年超過獲利四成,是占比最多的部門。


這聽在台灣人的耳朵裡,又是另一件難以置信的事。但有錢,不代表這個計畫就能順利進行。第一是電網工程技術。堯赫說,此次電網大計畫,使用最新電纜技術,「我們在這個計畫使用的電纜,在地底下埋了一年,模擬極端狀況,反覆驗證。」

 

但科學絕對不是最難的關卡,對於這些工程人員來說,人,才是最難搞定的一關。

 

以橫貫德國中部,德國最大的電網計畫SuedLink為例,所到之處經過5000塊土地,背後是上千個地主。

1365天,我要花200天與政府、產業、居民溝通。席林說要讓他們相信這是對的決定。


對我們來說長期計畫就是溝通、溝通、溝通

席林笑說:這麼多年的能源改革,德國人不相信電網計畫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環節嗎?但沒有人想要變壓站或電網蓋在我家旁邊啊。

 

苦撐七年首見獲利正成長不能只是能源輸送,還得創造客戶

席林的笑,背後是國家能源政策遇上「人」必然的折衝妥協

Ultranet為例,由於是首度將直流、交流系統在電網上合併,變壓站、電塔都要重新設計,找土地建置。我們研究了20個地區,沒有一個地區接受。


堯赫說:最後我們用除役的核電廠做變壓站。一個變壓站的占地,就有10個足球場大。

 

開發電網的挑戰,只是EnBW從福島核災後,導致確立廢核,踏上轉型改革之路的小小一顆攔路石。


我們在德國能源產業滿特殊的,幾乎是國有企業,EnBW的主要服務市場是德國西南部工業重地巴登—符騰堡邦,地方政府更是主要股東,這片土地是德國產業的門面及主要用電的負載中心,博世、保時捷、賓士等汽車、電子大廠皆坐落於此。

 

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EnBW不像民營的意昂集團有其彈性,又要維持工業的供電穩定性。


2012年啟動改革時,火力及核電幾乎占據了半數的獲利,要下刀砍自己的生存命脈,看似並非一件容易事。


我們度過了七年的苦日子

從啟動轉型開始,EnBW的稅前息前淨利每年下滑,熬到去年,財報才首次見到正成長。


古斯威說:我們想的是,減少80%碳排放的能源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我會說:2020年的EnBW會是很不一樣的公司。科技與市場將是主要的驅動力


科技創新無疑是這家百年公司念茲在茲的重點。我定位我們是一家基礎建設與研發並行的公司。


古斯威說:科技創新,才是能源老公司歷久不衰的關鍵,「你不只是把能源輸送出去,你還得創造客戶。


2016年開始,EnBW的銷售部門投入虛擬電廠的開發。因為大型中央化電廠退役分散式電廠成為主流,我們需要一個數位系統反映所有的可能性。


古斯威解釋:未來,從住家、電動車、再生能源、公共設施用電,都將透過區塊鏈整合成一個數位平台,加強用電調度的彈性。


能源轉型帶來很多新的挑戰,但也有很多新機會。而EnBW只看機會。談到Energiewende(德文「能源轉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EnBW、甚至整個德國來說,能源轉型絕不是完成式,是有無限可能的進行式。

台長: 昕哥
人氣(31)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