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3-31 08:52:56| 人氣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腸瘜肉4大危險群!權威醫防大腸癌4關鍵飲食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根據衛福部201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腸癌排名第3


20122013年國人(男女合計)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皆為「大腸癌」。

而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2006年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5萬人,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可見腸癌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大腸有「瘜肉」就該注意!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是經由瘜肉衍生,「一定要很在意瘜肉,我的病人10個中,有46個都有大腸瘜肉。

 

從醫16年,陳炳諴提到在診間發現大腸瘜肉的案例,比想像中還多,但用內視鏡把它處理掉就沒事了,沒有處理掉就會變大腸癌!

陳炳諴解釋:大腸瘜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之總稱。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有些會長痣或突出一顆小肉塊,


若這些東西發生在大腸黏膜,我們會稱之為『瘜肉』。


我們的黏膜組織,會不斷被破壞、再不斷重建,就像老舊房要拆掉,再蓋新的房子。
而人體細胞內的基因,就像房子的藍圖,細胞內有胞器(可想像成細胞內的器官),就好像建築工人;藍圖會一次又一次被複製,被建築工人拿來生產一樣的房子。

但如果基因出了問題或胞器發生錯誤,這時製造出來的細胞就會異常;就像房子藍圖畫錯或建築工人亂蓋房子,蓋出來的屋子就會容易倒塌、漏水,也會因為錯誤的大小,讓錯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

 

而這些錯誤的細胞,我們可以說是『瘜肉』,就像我們稱一些房子叫海砂屋、違建。


有些房子會輕易壓死人,有的細胞會害死人,我們就稱它為癌細胞。而惡性瘜肉就是腫瘤,也就是癌細胞。


瘜肉大致上分兩種

一種是增生性瘜肉

另一種是腺瘤。


增生性瘜肉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師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瘜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 


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高度分化異常,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當我們(醫師)發現一個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其實會擔心是不是其他部位的大腸黏膜也開始有了變化


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瘜肉,一定要送病理檢驗;若是腺瘤,一定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時追蹤,尤其是大腸腺瘤合併分化異常,或較大顆的腺瘤。


預防大腸癌:四飲食法+五生活習慣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長瘜肉?
陳炳諴表示:有些是家族遺傳,因為基因(藍圖)有問題,當然製造出來的海砂屋比較多、瘜肉也多;有慢性大腸發炎的人,因為發炎物質容易影響基因複製或胞器功能,所以較容易製造出不良品。

而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代謝症候群體內有慢性發炎現象,所以研究上發現得到大腸瘜肉比例較高。同理,糖尿病沒控制好,也易有大腸瘜肉


要降低瘜肉發生的可能,陳炳諴表示:可藉由避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油炸食物或過度加工食品、保持良好體重等來預防。 


關於預防大腸癌的「四個飲食法」包括:
多吃富含葉酸的蔬菜水果,如:萵苣、菠菜、龍鬚菜、花椰菜等。食用富含維他命D和鈣質的食物:如新鮮的魚類。避免動物性油脂、避免高熱量飲食。


遵守「五大生活習慣:
避免抽菸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避免加工類食品或燒烤食物。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維持健康的身材


如果年紀超過50歲,要有定期篩檢的習慣,至少每隔5年就要做1糞便潛血檢查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

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陳炳諴也提醒,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

 

台長: 昕哥
人氣(4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