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操盤手獨家教戰
2017年,MSCI中國指數漲幅逾50%,港股亦創下10年來新高;面對2018年市場紛擾,中國投資機會與風險何在?
本刊特別專訪短、中、長期績效冠軍操盤手,兆豐國際中國A股基金投資顧問郭杰,及瑞銀中國精選股票基金經理人施斌,分享他們對陸股的精闢見解。
過去1年,投資績效稱霸市場的兆豐國際中國A股基金,背後投資顧問來頭不小,他是中國社保基金投資老將、操作績效曾獲表揚,更是A股市場早期參與者之一、中國嘉實基金機構投資部董事總經理郭杰。他首度接受台灣媒體採訪,談2018年陸股表現,指出未來有兩大風險,恐對中國股市造成影響。
通膨上揚不致升息
「去產能」效應獲利想像空間大
第一個風險,是通膨可能往上走,這是全球共同問題;第二個風險,是海外市場對中國的影響。
郭杰指出:通膨速度過快,會影響央行採取更嚴厲的貨幣政策對應,這一點後續必須留意;而目前看全球市場表現都還不錯,但要是國際市場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對A股也會有一定程度衝擊。
他解釋:儘管接下來預期通膨會明顯攀升,但以中國經濟週期來看,現階段還看不到可加息的條件;至於國際市場反覆波動在所難免,而目前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及香港情況明顯,整體而言,2018年A股表現仍樂觀看待。
主要原因,除了外部環境資金支持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居民對金融資產配置、特別是股市資產部位配置相當低。
現在的房價與10年前相比,價格翻了10倍以上,但對於金融資產配置,現在才剛開始。
郭杰表示:從股市角度來看,利多因素相當多,尤其中國經濟穩定性,比以前又更好。
過去中國經濟長期在8至9%以上增長,現在回到7%以下。我常說這是一個正常化過程,很多問題可逐漸得到解決,像產業過剩。」
他說: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給側改革」目標外,過去兩三年,民營企業也自發性的「去產能」,像化工產業;加上近2年,政府對環保政策更趨嚴格,持續「去產能」下,很多產業的獲利穩定性反而提高,投資機會也變得更豐富多元。
像鋼鐵、煤炭、水泥及建材類股,歷經產能去化,現在不但獲利轉好,過去波動劇烈的情況也得到很大緩解,投資人可用更長時間來布局這些公司。另外,消費類股也是投資一大亮點。
金融股獲利轉好
大型銀行股表現優於中小型
中國整體人均所得在8000美元以上,進入中產階級人口愈來愈多,消費升級也展現在各方面。
例如,訂製家居、小家電用品等,各種品類都增長快速,這方面的投資機會也非常豐富。
郭杰提醒:消費升級是未來中國股市很重要的投資主題,但有些公司股價漲太快,快到基本面獲利跟不上,就要注意。
第三大看好產業是金融股
過去我們對金融股太悲觀了,A股銀行股長期淨資產不到一倍,現在回到一倍多一點;由於金融股投資主要就看利差,及資產品質是否改善。
他說:隨著景氣復甦,其他產業獲利轉好,銀行資產品質才會跟著漸入佳境;再看大行趨勢,銀行息差也在間接往上走,預估今年銀行業獲利增長可接近10%,整體上市公司獲利增長在10至15%。
總的來說,從宏觀角度,中國大多數產業所處環境還不錯,以「由下而上」方式可找到許多有吸引力的公司。
A股與港股各有看好理由,不同處在於價差、產業分布及資金變動。
他指出:像A股豐富的消費、醫藥題材,港股就不具備;而港股易受國際資金影響,若市場波動較大,港股也將首當其衝。
倒是市場上擔心的「金融去槓桿」問題,郭杰認為那是「必要之痛」。
金融去槓桿是必須要做的事,且態度要非常明確。對金融業來說,會有一段陣痛期,但對銀行而言,也有好壞差異。
像大銀行原本做的表外業務(指商業銀行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的經營活動)就少,加上利差往上走,反而值得留意;倒是一些中小型銀行,過去靠著表外業務、期限錯配(指銀行擁有資金的期限,比當前居民提取現款貸款的期限短,所產生的資金緊張)支撐業績,接下來影響就會相當大,得特別小心。」
股票基金經理人施斌
最怕的風險,就是大家一致看好中國
「不要單看過去一年中國股市表現,就擔心現在會有過熱,或指數已到高點的問題,拉長時間來看,過去5年時間裡,前3年陸股表現就不怎麼樣,個股被低估情況很多,2017年會漲,有很大一半原因,是市場重新評價,另一半則是靠企業獲利驅動。1年、3年期績效第一的瑞銀中國精選股票基金經理人施斌,開門見山地說。
整體表現難勝去年
行情仍樂觀H股比A股物美價廉
他表示:目前看2018年中國上市公司整體獲利仍不錯,行情依舊樂觀。不過,現階段個股評價已不像過去那樣便宜,加上大環境又更緊縮,操作條件不如去年那樣有利,「以合理估值角度,投資人要有心理準備,整體市場表現很難超越2017年;在估值方面,港股還是比A股便宜一些。
相較A股,施斌較看好港股表現。現在看港股不能只看指數位置,因為相較10年前,指數構成內容、公司營利情況皆與十年前有很大不同,所以不要以為指數回到10年前價位,就又是一個泡沫的開始。他拿「包子」做比喻,以前是麵團外皮很厚,但裡頭肉餡只有一點點,現在扎實多了。
很多人擔心金融去槓桿,是未來一年中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此施斌反應相對淡然,金融槓桿問題,是很多年累積下來的,因此去槓桿也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可能五年或十年。對中國政府來說,經濟維穩還是第一要務,不需因去槓桿政策,而改變對中國股市的看法。
他強調過去幾年,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已比過去好太多,把握也更強,因此無論是手段或執行力道,都不至於像過去那樣大起大落。
但要注意,去槓桿必須樹立榜樣,短期肯定會有「殺雞儆猴」情況,但中期會不會過於激烈, 則可持續觀察。
目前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成長仍會放緩,但保六肯定不是太大問題;重點是實質經濟風險是否受到控制,若結構改善,就算真的只有6%市場也可能上漲。
企業自動化進展猛
緩解人力成本 基本面更強勢
至於布局部分,施斌偏好與總體經濟相關性低的公司。
像互聯網、醫療、消費等新經濟產業,是我們較喜歡的;尤其是能迅速拿下市占率的公司,多是我們鎖定的目標。
他表示從獲利角度,這些公司與市場經濟表現關聯度不高,持續在這些產業中,尋找具有潛力的個股,是未來一年最重要任務。
反之,與經濟高度相關的企業,接下來就要盡量避開;像是與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的產業,包括水泥、鋼鐵等基礎建設概念股。
另外,因金融去槓桿政策,今年中國政府會有更多具體措施,因此槓桿比例較高的企業,也要特別小心。現金流較好的公司,將更容易受市場青睞。
施斌坦言,過去一段時間,走訪不少中國企業,很多公司真是愈看愈喜歡,企業進步飛快,對中國未來也更有信心。
他分享,以前中國的優勢在廉價勞動力,後來市場擔心,人力成本上升後,中國優勢就不再;但現在企業紛紛導入自動化系統,且狀況比想像中更好。尤其大型企業受惠經濟結構改革,基本面競爭力愈來愈強。
施斌在操作策略上不會有太大變化,僅會針對部分看好個股,例如未來5年、10年,成長非常迅速的企業進行比例微調。
要說接下來最怕的風險,就是大家一致看好中國,脫離實際狀況遲早要回歸現實。這種風險並非來自經濟本身,而是因投資人忽視,導致市場情緒波動產生的不穩定。
他也對投資人提出忠告:「今年投資陸股,不要過分追逐,而要帶著一份謹慎的心,不像去年一樣,以為只要持有,獲利就會很好。」他說,中國經濟問題不大,但市場波動會比一七年劇烈,投資最大變數在人的情緒,只有從長線布局角度,對市場變數有判斷力,投資陸股才可能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