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春以來,美國股市與債市的表現可謂南轅北轍兩樣情,雖然投資人認為這樣的情況剛好代表有大量資金正在由債市轉戰股市,不過分析師警告,由於目前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已然過度偏高,公債殖利率的持續攀升勢必會進一步削弱股票的相對吸引力,對於股市投資人來說恐怕並不見得會是一件好事。
彭博社報導:雖然美國聯準會(FED)在去年持續推動漸進式的升息政策,甚至從10月開始逐步收回金融海嘯後透過量化寬鬆措施(QE)所釋放出的超額資金,但美國公債市場卻並沒有反映出此種政策上的轉變,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去年一整年仍舊停留在2%到2.5%之間的範圍進行整理,因此不論是企業與投資人都還能夠維持一個相對低廉的融資成本。
2016年11月以來的單月升幅紀錄
然而在進入2018年以後,這樣的好光景似乎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周一(1月29日)已經站上2.7%的水準,創下2016年11月以來最大的單月升幅紀錄。
許多分析師認為:一旦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短時間內進一步突破3%的大關,代表企業的融資成本將會開始變得更加昂貴,股市將失去過往的高獲利光彩,而股價的上漲動能也將跟著逐漸消退。
受到美國國會於去年年底通過的大規模減稅法案所影響,過去一段時間分析師紛紛調高對美國企業的獲利預估,而這股樂觀的氣氛也推升S&P500股價指數光是在今年1月便大幅上揚了7%,若是再將股利收益也併入計算,目前該項指數甚至已經比華爾街分析師平均預測的年底價位還要高出1%的水準。
不過股市投資人如今顯然也已逐漸感受到持續上揚的利率水準所帶來的壓力,周二美國股市出現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少見的劇烈跌勢,道瓊工業指數在收盤時大跌362點,或1.37%,創下去年5月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紀錄,包括公用事業與能源這一些對於利率走勢特別敏感的類股更是其中的重災區。
3%是重要指標
曾在投資銀行擔任首席公債交易員的Marty Mitchell指出:目前金融市場正面臨到投資人多空情緒的轉捩點,許多人都將3%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視為股市未來走向的重要指標,因為在那之上交易員才會真正開始相信,FED的QE政策的確正在離他們遠去。
事實上,隨著美國股市不斷創下歷史新高,股票相對於債券的投資價值也正在急速下降,若是將S&P500指數成分股的股利收益率與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進行比較,兩者在進入2018年以後已經呈現出死亡交叉,也就是股票收益率低於債券收益率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這竟然還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首次出現的情況。
多數市場人士仍然抱持樂觀看法
儘管如此,目前多數市場人士仍然對股市的前景抱持樂觀的看法。
路透社報導指出:在部份基金經理人的眼中,美國經濟與企業獲利成長腳步的加快,以及美國政府在川普執政下所採取的重商主義政策,仍然可以幫助股票市場在利率上揚的環境中維持住一定的吸引力。
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人便認為:即便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真的站上3%,美股的多頭行情也不至於會因此而中斷,因此他目前正在加碼投資預期將因利率走高而受惠的金融銀行類股。
除了利率上揚以外,目前川普政府也正在推動解除金融海嘯後,監管法規對金融銀行業所設下的種種管制措施,這些都將使得金融銀行類股即將面臨到過去10年間未曾享有的榮景。
1987股市大崩盤30周年
熊市消失的時代降臨了嗎?
如果你今天一早看到凌晨收盤的美股表現一如往常的持穩,那可是要說稱恭喜,因為30年前的今天對於投資人來說,可不是那麼的輕鬆。
1987年前的10月19日,全球股市爆發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災,道瓊工業指數在當天創下22.6%的史上最大單日跌幅紀錄,自此以後,10月便成為了股市投資人在一年當中最容易緊張的一個月份;然而30年後的今天,儘管外部環境充斥許多不確定因素,全球各國股市仍舊穩步邁向數十年,甚至歷史性的新高水平,投資人彷彿都不再擔心股市下跌的風險,難道一個沒有熊市的時代真的降臨了嗎?
日前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引用Leuthold Group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自從1887年以來,每逢遇到尾數為7的年份,美國股市在該年的8月到11月之間必定會出現顯著的跌勢,以過去總共13次的記錄來看,道瓊工業指數在這4個月期間平均會出現13%左右的跌幅。
破除「逢七必敗」的魔咒
不過這項連敗紀錄很可能會在今年遭到破除,因為美股在度過平靜的8月之後,接下來在9月與10月均接連創下歷史新高,道瓊工業指數自8月以來已經上漲將近6%,代表在剩下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裡,除非美股突然回檔修正超過1成以上,才能延續過去「逢七必敗」的魔咒,但在目前市場充斥的樂觀氣氛下,這樣的機率恐怕只能說是微乎其微。
瑞士信貸集團全球首席風險顧問日前向彭博社記者透露:自從去年英國脫歐公投對全球股市只造成短短兩天的影響後,他便越來越少接到客戶針對風險問題請求諮詢的電話,包括今年8月間北韓接連發射了2枚飛越日本北海道上空的飛彈,也沒有人把這當作是一回事。
Connors表示:連一通電話都沒有,這真的很瘋狂。
華爾街的日常
在Connors眼中十分瘋狂的現象,如今卻早已是華爾街的日常。不論是韓戰可能再度爆發的陰影,「通俄門」調查對美國政壇造成的紛擾,或著是美國聯準會(FED)已經展開的縮表行動,似乎沒有一件事情能夠阻止毫無畏懼的投資人不斷將股市推向另一個新高;即便是在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專長於行為經濟學的理察塞勒,日前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也坦承,他沒有辦法解釋股市能夠持續上漲的原因。
根據Connors的說法,其實在這一波將近10年的多頭行情中,投資人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如此樂觀,而英國脫歐公投就成為了改變這一切的重要轉折點,當時沒有人在事先料想到英國脫歐公投竟然能夠過關,也因此在當下的確對投資人在心理上帶來相當大的衝擊,不過隨著全球股市於3天後便收復了事件造成的跌幅,無疑讓那些因為恐懼而賣出股票的投資人,看起來就跟呆子沒什麼兩樣,而自此以後也就幾乎沒有人敢再輕言看空股市。
事實上,就算一名投資人在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前的股市最高峰,也就是在2007年10月時用最高點買進追蹤S&P500指數的指數交易基金(ETF),只要他能夠一直持有到今日為止,仍然可以產生高達63%的獲利,換算下來相當於接近5%的年複合報酬率。
ETF逐漸成為投資主流
當然,個別股票的價格可能會因為公司本身經營不善或產業沒落而長期處於下跌趨勢,甚至最終變得毫無價值,但投資整體股市卻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而這也是為何近年來ETF逐漸成為投資主流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瑞士信貸提供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股市日平均成交量排行榜前15名的證券當中,個別股票只佔了3席的位置,其他全部都是隸屬於ETF族群,並且市場中已有將近2,000檔ETF在交易所掛牌,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而在越來越多投資人選擇買入ETF並長期持有的情況下,其實也有助於提高整體股市的穩定性,使得股市更加不容易出現大幅下跌的局面,過去半年來,代表美股波動幅度的VIX指數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沉澱在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不過看在部份市場人士的眼中,如今投資人的貪婪心態已經遮蔽了他們對於下一次崩盤的恐懼,而這也是過去每一次在大多頭行情的尾聲時都會出現的現象。
Wedbush證券的分析師便警告:目前股市的價格並未確實反映可能的潛在風險,投資人顯然已經越來越自滿,並且在心態上也變得更加投機,他認為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感到害怕的事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