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美升息及預期台灣下半年可能加入升息行列,公股金控旗下研究部門最新報告指出:預計今年金控獲利合計可望攀上3,000億元整數關卡,登上歷史最高峰。
該報告更預估:今年至少有4家金控獲利可突破200億元,包含國泰金賺645.8億元、富邦金565.8億元、中信金444.5億元、兆豐金302.1億元,單這四家金控預估獲利合計高達1,958.2億元,直逼2,000億元。
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去年稅後盈餘合計2,971.56億元,超越2015年的2,967.38億元、創下新高。
行庫研究部門指出:去年原預期金控獲利有望攻上3,000億元但因慶富案和匯損因素,讓總獲利距3,000億元只差臨門一腳
今年似較去年更樂觀,公股行庫研究部門指出:主要是各金控今年對超強新台幣似已做好準備,加上升息有助增添金控獲利動能,扣除該行庫未納入研究的日盛金、國票金,其他13家金控估今年獲利合計3,202.1億元、年增逾7.75%,金額續創高。
公股金控旗下研究部門指出:目前大環境處於全球經濟剛出現復甦跡象,且正要走出低利率環境,因而預期金融業今年獲利將較去年更好,特別是美國自前2015年12月起啟動升息循環,2015年升息1次、2016年升息1次、2017年升息3次,至今已累積升息5次,更預告今年將還將3度升息,利率長期看漲,有利國銀外幣利差及壽險利息淨收益。
新台幣利差約於2016年第3季落底,但放款市場競爭激烈,使利差至今未明顯上升,該公股研究部門強調,若下半年央行也開始升息,且金控業者目前相關風控發展成熟,應能維持核心業務穩定成長,全年獲利挑戰3,000億元絕對不成問題。
法人表示:金融業獲利和大環境高度相關,展望今年景氣持續復甦,台灣經濟研究院日前上修2018年國內實質GDP成長率0.04個百分點至2.34%,是國內第一家上修今年GDP成長率的經濟研究機構,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更形容上半年景氣「萬里無雲」,預期金控獲利也將因此陽光普照。
新光金 年成長冠金控
新光金控(2888)基本面好轉,2017年稅後純益110.87億元,每股純益1.04元,不但獲利重返百億,年增逾120%名列金控成長率最高,去年可說是新光金重返榮耀重要的一年。
新光金持續從五大面向改革,應能逐步拾回客戶對新光金的信心。
新光金26日股價收在10.8元,成交量達25,839張、成交金額達2.7億元,近五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86,206張,其中,外資買超87,104張、自營商賣超898張,上周新光金股價漲跌互見,後市量能如溫和放大,股價有機會持續叩關前波高點11元整數關卡。
中信金控(2891)2017年在銀行和保險雙引擎帶動,全年合併稅後盈餘372.2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3%,EPS達1.91元。
若排除2014年日本東京之星銀行廉價購買利益一次性獲利,中信金2017年獲利再度創下金控成立以來新高。
旗下子公司中信銀存放業務穩健,2017年稅後盈餘300.21億,年成長30%,台灣人壽稅後盈餘則年增107%。
中信金26日收在21.15元,成交量達53,604張,近五日三大法人合計賣超69,042張,其中,外資賣超58,901張、投信賣超11,072張、自營商買超931張,目前仍力守60日線20.47元之上。
國泰金 獲利讚外資愛
國泰金控(2882)2017年稅後盈餘567.7億元,EPS達4.48元,整體稅後獲利拿下金控年度龍頭。
法人認為:目前國內壽險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餘額較充足的業者為國泰人壽,且考量接軌IFRS 9淨值展望佳,維持國泰金買進評等,目標價62元。
上周法人進出土洋對作,外資買超12,223張,投信賣超2,979張、自營商賣超3,670張,後續觀察法人的買賣超變化。
技術線型觀察,國泰金於周線、月線下,因國泰金獲利持穩,股價有機會重返55元整數關卡,上周國泰金收在54.7元,整周股價跌1.3元、跌幅2.32%。
金控旗下產險 獲利躍進
產險去年簽單保費1,558億元,創下新高水準,核保理賠金額減、投資績效增,讓金控旗下產險公司去年獲利率先報佳音。
金控旗下產險公司已公布去年自結獲利,市占第一的富邦產險去年稅後盈餘36億元、EPS高達11.31元,較前年同期成長15%;市占率第二的國泰產險去年稅後盈餘達18.5億元,EPS是6.31元。
至於華南產險去年獲利6.71億元、EPS為3.35元,較105年成長11.67%;兆豐產去年獲利3.53億元,每股稅後盈餘1.18元,雖獲利金額不及富邦產及國泰產,但兆豐產去年獲利年成長率卻高達210%,居金控產險業之冠。
臺灣產物公布自結106年稅前盈餘為9.13億元,稅前EPS為2.52元,較105年成長53%。
去年產險業獲利大成長,業者表示:主要是因為產險簽單保費大增以及拜股債呈現多頭所賜,各產險去年核保利潤和投資績效都不錯。
根據產險公會統計:去年產險業簽單保費達1,560億元,創下新高;較2016年的1,452億元增加107億元,年成長率7.44%,也是近年最高紀錄。
產險業者表示:產險業簽單保費大幅成長主要來自商業火險與車險。商業火險因2016年南台灣大地震出險,理賠金額高達200多億元,續約時保費費率被調高,另外,主管機關也主導合理的商火險費率,加上有大型科技公司提高保障及有18個月的保單挹注,使得去年商業火險出現雙位數成長。
至於去年車險受到任意車險調漲的影響,年成長率逾7%,同樣是近年難得的高成長率。
金融業去年獲利跳升 員工期待年終大紅包
金控業雖然去年遭到匯損吃掉不少獲利,但光是15家上市櫃金控公司就賺進約新台幣3000億元、年增17.5%,年終獎金自然是員工在農曆年前最期待的一份大禮。
根據人力銀行業者yes123求職網統計:今年年終獎金的「基數平均值」落在1.3個月,其中尤以「金融保險與會計統計業」平均可領2.22個月拿下冠軍寶座,顯見金融業這個「金飯碗」再度發威,讓從業人員今年多半能在年終獎金上滿載而歸。
其中,泛公股金融業若績效達標,往年都可拿到4.6個月年終獎金,其中包括2個月年節獎金及2.6個月績效獎金。
不過今年第一金控受到慶富案影響,獲利較去年衰退,恐怕只能發到4個月水準;華南金控則是年初、年底分別踩到復興航空、慶富2大地雷,今年年終獎金也拿不到4.6個月的高標。
至於合庫金控、兆豐金控、台灣企銀則是有董事長掛保證,去年達成獲利目標,員工可拿到4.6個月年終獎金。
比起泛公股金融機構,民營金融機構在年終獎金的發放上以績效掛帥。
以銀行業為例,通常都保障年薪14個月,包括2個月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則是依個人年度績效發放,內勤人員平均可望拿到2至4個月,若是績效優異者,則是沒有上限。
去年金控獲利王富邦金控就有員工拿到20個月的年終獎金,扣除2個月的保障獎金,相當於抱走18個月的績效獎金。
銀行業者表示:有業績能力的個人金融、法人金融、金融市場操作及理財專員,薪資結構多採「低底薪、高獎金」的方式,只要表現突出,如果沒有祭出誘人的績效獎金,早就被同業挖走。
至於證券業去年在獲利表現倒吃甘蔗下,整體券商去年賺進約400億元,年增將近100%,這也讓營業員獎金數得開心。
群益金鼎證券董事長王濬智就說:若全年的獎金加總起來,表現最佳的超級業務員可是拿了80個月的薪水。
金融業者表示:金融業競爭激烈,能為公司帶來獲利的人才,都是經營階層全力留人的對象,如果在薪資、獎金結構上輸給同業,人才流動也是相當迅速,想要捧金融業這個「金飯碗」並拿到高獎金,與能力夠不夠強,絕對是正相關。
央行抗熱錢四招出擊
外資瘋狂匯入我國,新台幣面臨29元保衛戰,金融高層指出:中央銀行因應熱錢炒匯,今年以來持續透過拉尾盤不讓新台幣升值過頭、放手讓升值的預期心理獲得宣洩、密切比對外資匯入款與買股買債金額、放緩外資匯出入統計的揭露腳步,以因應龐大的升值壓力。其中又以放緩外資匯出入金額的揭露腳步,最受金管會關注。
官員透露:央行外匯局每天都會把前一天的外資匯出入情況,報給金管會證期局,但上周五,這項數字卻罕見遲遲沒有見到,基於部會倫理與尊重央行職責,金管會也沒敢多問。
根據央行與金管會統計:外資截至24日,已連續六個交易日淨匯入台灣,六日金額合約新台幣864億元。
由於央行罕見未將上周四的外資匯出入統計報給金管會,再加上,新台幣當日對美元收盤狂升2.33角,因而金融市場臆測,外資上周四淨匯入金額,恐怕高得嚇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