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東海岸要小心,這種水母連屍體也有毒!台東縣政府指出,近日台東縣海岸邊發現數量龐大的「僧帽水母」,這種水母世界毒性排名第3,連屍體都有毒性,遊客千萬別以為水母死亡沒有威脅性就隨易觸碰,若被水母螫傷,輕者皮膚紅腫刺痛,嚴重者會有過敏等反應,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肌肉痙攣,甚至休克,台東醫院呼籲,若被水母螫傷,應儘速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用偏方治療,延誤病情。
台東縣政府指出:近日有不少遊客在台東縣海岸邊發現數量龐大的「僧帽水母」,在水母世界毒性排名第3的「僧帽水母」為何大量出現在台東海岸上,引起台東地方民眾及社團的議論,推論可能是氣候變遷,引起的生物變異,因為水母的生殖季節,在每年的春末夏初,約4至6月間才比較會有數量增多的情況,今年的異常情況值得科學家們作深入的研究。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表示:近期確有民眾反映在台東烏石鼻漁港礁石及杉原灣的沙灘上,發現近百公尺大量的水母遺體,經照片確認為有毒的「僧帽水母」,被海浪拍打上岸的水母屍體一樣具有毒性,遊客千萬不要用身體接觸,如果被不明水母螫傷,應儘速前往醫院就診,醫師提醒,一旦發現被螫到要盡快就醫,不要迷信任何民間偏方,例如用尿液塗在傷口上等,反而可能造成其他感染或過敏反應。
醫師提醒:被水母螫傷後,刺絲胞可能會卡在皮膚上,若用另一隻手去撥,反造成他處也沾染毒性蛋白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水中以衣物撥除,降低傷害,當水母毒液接觸到人體後,依水母種類,接觸時間長短,接觸面積大小及部位,毒液的毒性強弱,以及毒液的濃度之不同,產生的反應也差異很大。
不過台東醫院指出:近期尚未收治被水母螫傷的患者,在以往夏季的時間,因為遊客會下水遊玩,較容易出現被水母螫的患者,輕者皮膚紅腫刺痛,像被燙傷的感覺,嚴重者會有過敏等反應,更嚴重者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肌肉痙攣,甚至休克,不過近年來,未接獲有很嚴重的病例。
而在急診臨床上治療被水母螫傷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維持生命跡象的穩定,注意患者是否有產生血管性水腫或是休克等症狀,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一般原則上治療施以口服類固醇、止痛藥、止癢藥,外用藥膏,及靜脈或肌肉注射藥物,可幫助緩解皮膚癢及痛的症狀。如果有次發性的細菌感染,則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台東醫院提醒,千萬不要碰觸不明的海洋動、植物,以免危害自己的健康安全。
泳客當心 毒錢幣水母襲澎湖
澎湖海域驚見大批水母兵團肆虐來襲,尤其山水、時裡沙灘散落滿地的有毒「錢幣水母」,澎湖生物研究中心研判應與海水水溫升高及西南風強有關,雖無致命危險,但仍呼籲慎防螫傷。
澎湖耆老則說:水母愈多颱風也愈多
色越鮮豔毒越強
無脊椎軟體刺胞海生動物水母,全世界約有200多種類,分為有毒與無毒性,無論海水或淡水水域都出現蹤跡,形體差異也大不相同,一般認定外觀顏色越鮮豔、毒性越強。
短短1星期內澎湖各海域、碼頭不斷發現大批各種水母出沒,白沙鄉瓦硐漁港海面上有數千隻傘狀水母竄動,經確認是巴布亞硝水母,由於身上有許多白色斑點,又名「珍珠水母」,因為毒性很弱,民眾爭相打撈觀賞玩樂。
澎湖最著名海水浴場的山水、時裡海域則不然,連日來竟然出現成群結隊的大量錢幣水母現蹤,同時隨著潮汐及強風不斷吹襲,陸續被吹打漂流上岸死亡,整片沙灘猶如灑落一地的硬幣,蔚為奇觀。
被螫傷會紅腫痛錢幣水母,外觀鈣質圓盤呈扁平狀,直徑約如拾元硬幣而得名,周圍有許多淡藍色的觸手,用來捕食浮游生物及小魚蝦;由於錢幣水母壽命很短,一經吹飄上岸,被太陽曝曬立即乾枯死亡。
錢幣水母有微毒性,皮膚被螫傷後會出現局部紅腫及疼痛等症狀,醫師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疼腫的反應程度也不同,建議應先刮除表皮的毒液前置處理,要立即就醫治療。
意喻今年颱風多?
水試所澎湖生物研究中心初步研判,不排除與全球氣候暖化有關,又目前春夏交替正是水母好發季節,近日海水水溫飆高、西南風增強,所以將外海漂流的水母全吹向岸際。澎湖耆老則說:海邊水母數量越多,意喻著今年颱風也越多。
花蓮七星潭 驚見超毒僧帽水母
遊客注意!到花蓮七星潭遊玩,小心碰到非常毒的藍瓶僧帽水母!一名呂小姐過年時間到七星潭海邊玩水時,看到這種藍色的水母,詢問網友「這是有毒的僧帽水母嗎?!」許多網友看到紛紛留言說「極毒」、「被打到痛到哭爸」、「要小心會致命!」。
呂小姐表示:當時在海邊拍照,看到海邊有亮亮的很像塑膠片的東西,結果一看竟然是這種僧帽水母,而岸巡七星潭安檢所副所長謝駿麟也表示,從外觀來看這款水母應是僧帽水母,含有劇毒,而且就算牠死掉了,還是有毒性,提醒民眾不要接近。
其實這種普遍在澳洲海岸看見,觸鬚上因為有劇毒的刺細胞,每年有高達三萬人被螫傷,是世界上第二毒的水母,而且就算被沖到岸上,只要在濕潤的情況下,毒性可以維持好幾個星期。
花蓮海洋公園獸醫師任一凡也表示:僧帽水母曾在台灣墾丁海域出現過,在東岸出現可能是首次,可能是因為海龜追捕,或是隨洋流隨波逐流,也可能是掠食者數量減少後,沒有了天敵,數量變多。
但提醒如果被螫傷,要立刻大量清水沖洗,並趕緊就醫。
被水母「鞭」到 醫師:這個動作是大忌
昨天(27日)基隆外木山長泳活動,驚傳10多人遭水母螫傷。炎炎夏日,許多人愛到海邊戲水消暑,不過每年都有被水母螫傷中毒的案例,被觸鬚「鞭」到紅腫發癢的遊客也不少,到底受傷當下該如何處理呢?醫師強調,要是被水母蜇傷,當下切勿用手撥掉觸鬚,因為很可能引發刺絲胞釋放更多毒性。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水母攻擊時會射出刺絲胞,因其中含有毒素,所以當人體碰觸後,肌膚會有明顯的條狀紅疹甚至水泡,如被鞭打的痕跡,並出現紅腫、劇痛、發癢的症狀,緊接可能會感到噁心、頭暈、肌肉痠痛等,嚴重者會四肢麻痺,甚至休克。
有些民眾碰上水母攻擊後,受到驚嚇而迅速上岸,用手撥或拔掉附著在皮膚上的觸鬚。
楊醫師強調:這可是大忌,因為水刺絲胞附著到人體後,還會持續收縮,若用手觸摸,很容易引發刺絲胞釋放更多毒性,導致傷口惡化。
楊振昌說:正確的方式應以毛巾或以稍硬的紙片、刀片或信用卡背面輕輕刮除,若有水泡,千萬不可弄破,避免感染而成蜂窩性組織炎。
楊醫師也叮囑:受傷當下應立即將傷口浸泡海水、鹽水,再塗抹小蘇打粉或痱子粉。
對於坊間流傳可以用尿液塗抹螫傷部位急救,他指出尿液並無治療效果,且因成分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真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浸泡熱水。
用42℃-45℃的水,浸泡30分鐘到90分鐘,可緩解中毒導致的疼痛症狀。
楊醫師進一步補充:其實在海邊玩耍時,遇到珊瑚、海膽、魟魚刺傷也都適用這個處理原則。
楊振昌提醒:由於天氣暖化,浮游生物多使水母變多,民眾須慎選戲水的海域,最好避免到水母活躍的區域,浮潛時,則應穿著專業潛水衣包裹身體,防止被蜇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