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27 23:34:15| 人氣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學倒閉潮 為何這所離島大學年年滿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30分鐘到廈門、20萬僑民在南洋,金門從兩岸對峙的戰地到兩岸交流的飛地,向來是台灣、中國、南洋三角關係的支點。

20年來金門大學利用「地利」和「政通」,以000學生取代10萬駐軍,讓金門從軍事島搖身成大學島

 

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系四年級的陳麒宇,高三時就立志成為一名外交官。自承高中成績和英文一般的他,夢想有朝一日去美國唸書,他沒能考上台灣的國立大學國關科系,最後選了金門大學。


他投入島上的校園生活,大二時到北京政法大學交換一學期,認識了中港及國際學生,也曾以親善大使身份到馬來西亞僑校交流。


如今因為「中國經驗」考上台大國發所,他當成赴美深造前的準備,未來想研究美國在兩岸關係的角色。


陳麒宇是善用金大資源的學生之一。對一個家境普通、成績中等的台灣學生來說,這所安靜的離島大學,提供一年14000元的就學補助、國立大學的學費及學歷,最重要的是開啟他的中國視野,改變了他的人生。

 

2011年才成為綜合大學的金門大學,以海洋與邊境管理、建築、觀光系最為熱門,平均入學分數50級分,不亞於輔大、文化、東吳等知名老牌私校。


然而少子化效應,各校招生不易,為何金門大學作為一所離島的國立大學,能在6年內打出名號,年年滿招?

 

緊抓金門解嚴後發展,成為命運共同體

事實上,金門大學的發展,緊貼著兩岸關係中金門地位的轉變。

金門在1992年解嚴,從戰地走向觀光,教育部仿造澎湖模式,1997年先設國立高雄應用科大金門分部,成立觀光、土木、營造、食品科系,以因應在地的技職需求,2003年獨立升格為金門技術學院。

 

現年70歲,1997年就參與籌備、到2014年才退休的金大創校校長李金振,記得當時教育部評估金門人口6萬,一年最多6700位畢業生,一個專科學校就能滿足在地的高教需求,但他卻有一個大夢:金門人過去總是面向世界,我們應該要向全世界招生

 

李金振運用金門縣政府以及南洋僑領,作為金大創校的自籌款基礎。學生要租屋、吃飯、交通,一人消費可以抵3個軍人,還有在地產學合作的生產力,金大5000學生可抵10萬駐軍。

 

李金振成功說服金門3任縣長共提供9億建校基金,孳息作為金門大學校務運作。


再加上教育部12億左右預算,金門大學才漸有雛型。為吸引優秀學生,縣府提供給每名學生一年14000元的就學津貼,學校更釋出高額獎學金等「利多」

 

從小島輻射到大島,連結兩岸與南洋

為了要面向全世界招生,金大善用「地緣」及「血緣」優勢,一條通往南洋,一條通往中國

有「海外僑鄉」之稱的金門,島上6萬居民卻有60萬人在海外其中20萬在南洋

2002年開始,李金振透過東南亞各國的金門會館募款及招生。


父母來自金門的馬來西亞知名華商楊忠禮拋磚引玉,前後捐了6000,印尼華商黃進益、新加坡大華銀行總裁黃祖耀,各捐了2000萬台幣,再加上許多小額捐助,成了金大創立時的資金基礎,金門會館同時也是重要招生管道。


李金振更勤跑中國

透過和台辦教育局處、各高中等說明和交流,吸引福建、廣東、浙江省的學生。「國立」、「補助」是金大最初吸引學生的主因,但「開放」和「流動」才是金大的優勢。


以目前4500個學生中,有126個陸生34個港澳生42個以東南亞國家為主的境外生


金大積極和台灣18所、中國24所、9所國外大學建立姐妹校,鼓勵學生到各地名校交換1


一年有7個前往中國、8個到東南亞的交流團,讓學生流動形成活水,如同金門的轉運特性。

 

距離近反而吸力少,不怕開放怕封閉

然而,十九大後中國加強對台青年的工作力道,擁有地利之便的金大畢業生,會不會首當其衝被人才磁吸?


陳麒宇觀察,學校每年頻繁出團和對岸交流,也提供到對岸中企或台企的實習機會,譬如廈門銀行、杭州納智捷、浙江知名文具業的國企得利集團,金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到中國,但大部份學生畢業後,還是回台工作或出國唸書,去大陸工作反而不多


陳建民觀察赴陸工作還沒有明顯趨勢,一方面大陸工資沒有明顯偏高,再者去中國工作的生活成本高,大部份年輕人還是回台灣。金門的價值在於開放而非封閉,不用擔心人才流動


即便對岸頂尖的廈門大學是強勁競爭者,李金振對金大還是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是真正有民主自由的學術殿堂,這是大陸任何頂尖大學都比不上。 

 

台長: 昕哥
人氣(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