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19 00:00:40| 人氣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豬哥亮們」的演出不只是一場秀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豬哥亮們」的演出不只是一場秀

豬哥亮一生起起落落、精彩萬分,親友之間的恩怨情仇未必會在死後一筆勾銷,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是台灣娛樂文化的重要印記。


不只是豬哥亮,倪敏然、徐風、張菲、賀一航、胡瓜、鄭進一、陽帆,甚至是年輕一點的吳宗憲,這些經歷過秀場洗禮的藝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的表演方式,不容否認,他們都是許多人的生活記憶,也是許多人在忙碌、孤寂的資本主義社會生存遊戲中,稍能喘息與逃逸的重要陪伴。


有線電視的崛起,這些人從秀場轉戰錄影帶、第四台, 轉戰沙場之後卻仍持續受到歡迎,除了能歌擅舞、搞笑對答,另一個原因,其實把自己和觀眾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開黃腔,窺視、消費女性,甚至歧視少數種族、身心障礙者, 是他們在節目中經常操弄的老哏,這些被玩笑、嘲弄的對象,有時似乎自得其樂地和主持人共同完成演出,甚至會幽默反擊,但即使如此,仍在嘻鬧中,複製了既有的社會關係,建構集體的文化歧視。

其實,幽默不一定要傷害人,也可以自嘲,但台灣此類衍生自秀場的綜藝節目,雖然反應了台灣常民社會的某些文化經驗, 卻也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傷害了邊緣群體。


不過,「豬哥亮」或他代表的文化現象並不是一個「整體」。有人覺得這些節目好看或有價值,不單是只因為物化、歧視、消費女性或弱勢群體的表演,喜歡他們的節目的人,也未必就會同意物化、歧視、消費女性或弱勢群體的演出。


出身秀場的主持人和當年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太一樣, 他們不是字正腔圓的司儀、報幕者,許多人曾經是歌手、演員、出過唱片、當過舞群,說學逗唱,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有深厚的舞台基底,作過工地秀,或待過牛肉場,經歷人生起伏、 看過人情冷暖。


這些從泥土鑽出來的主持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 以致能輕易地掌握觀眾的心理與需求,也讓過去以歌星為主體的秀場有了改變,主持人不再只是串場角色, 反而成了節目的主角、主秀,甚至是粉絲追逐的巨星,黑幫手中的搖錢樹


早期的秀場,不只有藝人的表演,也重視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主持人不但能用通俗、大眾的語言,與觀眾共鳴,節目中演唱的台語歌曲,也讓在當時打壓方言的老三台之外, 有了另類的展演市場。


這類節目後來也有所轉變,「點唱秀」系列大量演唱台語流行金曲或懷念老歌,也讓觀眾上台演出。


當年,「三立五虎將」在中影錄影,不少「公嬤旅行團」 把參加節目當作重要行程,阿公、阿嬤甚至特地梳裝打扮,換上華服,希望在秀場中一展歌喉,大秀才藝, 完成一生難以追逐的夢想。


雖然害羞,有點靦腆, 但卻能上電視回鄉炫耀鄰里,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記憶。


可惜,這樣「綜藝」的主持人、這種與觀眾密切互動,同歡、同樂的節目,在強調主持人「口技」、「說嘴」的主流綜藝節目中, 越來越少。


台長: 昕哥
人氣(2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