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你和我 系類報導
保障病人自主,病人自主權利法三讀通過!
立法院完成三讀立法程序,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之專法,臺灣病人自主權利往前邁一大步,全條文共十九條,核心重點為:
具完全行為能力之意願人可以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事先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
為利本法施行順遂,特別規定施行日為公布三年後。
本法草案自楊玉欣立委於104年5月20日提出後,多次邀集本部、醫界、法界及病友等團體,極力宣導並廣徵各界意見,立法院並於10月7日上午召開公聽會。
之後楊委員不斷就爭議之條文內容詳盡說明,也做了最大程度的採納與吸收。朝野黨團經過數次協商,諸多立法委員對條文意涵費心費力斟酌再三,終於在104年12月1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
本法適用之5種臨床條件,包括:
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永久植物人狀態、
極重度失智、其他經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每項認定應由二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確診,並經緩和醫療團隊至少二次照會確認,以示周延。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是本法之實施之重點,須由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於預立醫療決定上核章證明,再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最後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IC卡,才算完成「預立醫療決定」而具有效力。
為健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制度,衛福部將訂定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之資格、諮商團隊成員與條件、程序及其他應遵循事項訂定之辦法,以完善此一溝通過程,確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品質。
另有三個規定來降低醫界之疑慮:
(一)醫療機構或醫師因專業或意願,無法執行病人預立醫療決定時,可以不施行。
(二)醫療機構或醫師依預立醫療決定執行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之全部或一部,不用負刑事與行政責任;因此所生之損害,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且違反病人預立醫療決定者外,不負賠償責任。
(三)因病人之親屬常與病人之意願不一致,使醫師無法執行病人之意願,本法第4條第2項特別規定病人之關係人,不得妨礙醫療機構或醫師依病人就醫療選項決定之作為,可以讓醫師不受干擾,依專業執行病人之意願。
無處罰規定是本法另一大特色,目的是提供病人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機會,因為病人意願涉及倫理、專業判斷及個人信仰等太多不確定的變數,如果以處罰強制的方式,強迫醫師、病人或親屬完全依照法律的規定,並不適合也不利於本法之推動。
基於對生命尊嚴的重視以及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本部除了邀集醫界研議參考程序、凝聚共識外,也將推動相關試辦計畫,同時為加強醫護人員及民眾之認知,本部將持續辦理醫護人員教育訓練,以建立正確之觀念,對於民眾廣為宣導,務必於3年後本法上路能順利穩當,以獲得雙贏之醫療照護。
http://www.mohw.gov.tw/news/531953241
戶外活動 打敗惡視力 依據國民健康署99年學齡前兒童近視盛行率調查及台灣地區6-18歲屈光狀況流行病學調查結果,99年幼兒園中班及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分別為4.6%、7.1%;國小一年級為17.9%到了國小六年級近視盛行率即高達62%,未上國中即有2/3學童近視,顯示我國學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
國小學童一旦近視,不加以控制,每年約會增加100度;即小一近視時,到了小六就會高度近視 (度數>600度) !而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裂孔、黃斑出血及黃斑退化,甚至可能導致失明。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為了尋求有效且具科學實證的介入方法,於102-103年進行介入研究,結果發現:
戶外活動確實可減少近視發生及降低近視度數增加。
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會;每週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意即每日課間皆有戶外活動,則可減少49%沒近視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此結果與澳洲、新加坡及美國「兒童每週花10到14小時戶外活動可能可以預防近視」的研究結果相似。
邱淑媞署長指出:國民健康署針對分布於臺灣的北、中、南、東區,計 1千多位的國小低年級7至8歲學童進行長達1年追蹤,及進行下課教室淨空戶外活動計畫(每週戶外活動11小時:周一至周五上午課間下課每日40分鐘,計200分鐘;每日下午30分鐘,計150分鐘;週末每日2-3小時,即大約11小時),包括戶外活動時間、下課教室淨空與近視發生及惡化的介入追蹤,結果發現:
已近視者有較多戶外活動的學童,1年平均可減少近視度數之增加約12度,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
此介入措施結果之發表獲得國際重視,並榮獲2015年第43屆美國公共衛生年會頒發Dr.
Mel Shipp最佳摘要獎。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預防近視、防止近視惡化無需花大錢,只要到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日照就是預防近視發生、延緩度數加深的最好方法!
這個保護作用可能來自於陽光會(一)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
(二)戶外遠距離視野,會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
邱淑媞署長呼籲及建議家長及小朋友平日及假日多到戶外走走,每天至少2-3小時,避免黏著螢幕,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和惡化,也能提升體能、學習力及減少肥胖。家長平時則協助小孩執行護眼6招,以預防近視,或有效控制近視度數。
護眼6招內容如下:
一、 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
二、 未滿2歲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三、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保持35-40公分距離。
四、 讀書光線要充足,坐姿要正確。
五、 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
六、 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
http://www.mohw.gov.tw/news/531953276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