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 答案還在製造業
近幾天的中國,為了穩定A股市場的暴跌,攪得大陸政、商、金融界以及萬千小散戶們夜不能寐。
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之際,大陸政府不願意看到股市下滑製造出新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所以拿出了台灣無法想像的資源在穩定股票市場。
上周末,甚至拋出史無前例的組合方案來救市。須知大陸這波股市的上漲不但沒能把資金有效導向實體經濟,反而讓過渡槓桿的股市以踉蹌不已的姿態跌得鼻青臉腫。
台灣觀點
現在的大陸市場與2008年股市走熊時很不一樣,當時的中國經濟正是高速增長期,而現在卻已經欲振乏力,因此經濟基本面對股市的下跌根本無力支撐。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實體製造業回暖,股市才可能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頂樑柱。
客觀而言,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算OK,但由於全球通縮陰影,大陸內部多種矛盾聚合,經濟運行走勢越來越分化,下行壓力自然加大。
已經公布的許多經濟資料表明,中國的微觀經濟活動其實並不理想,經濟增長的需求基礎沒有想像中穩固。
這次股市的崩盤,很大原因來自於當前中國經濟在去過剩產能、去泡沫、去槓桿的工作根本尚未完成,經濟發展目標與經濟增長指標相背離;股市泡沫與實體經濟發展也背離,傳統寬鬆政策陷入兩難困境;人民幣匯率堅挺與短期穩增長政策相矛盾,而經濟增長、物價下行壓力和財政收支等指標在不同區域更是嚴重分化,這些矛盾都需要宏觀調控更加倚重差別化和定向化的資本市場改革才有辦法解決。
互聯網+加速製造業下墜
大家想想,在2014年之前,幾乎沒有人覺得實體製造業應該受到尊重,大量的媒體言論充斥著對其的討伐與控訴,討伐它們加班多,控訴行業利潤低,我聽說有一些大陸製造企業去北上廣高校招聘時,甚至曾經被趕了出來,從大學生,到白領,再到尖端的管理人員,都不想給自己貼上一個製造業的標籤,大家更鍾情於通信、電子、文創、金融,甚至互聯網等行業,總之,主流的意識裏就把實體製造業歸到下等產業中,但隨著美國、歐洲連續爆發危機,波及中國沿海以及蘇州等地的製造業,全世界總算開始重新審視實體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於是乎美國開啟製造業回流事宜,德國則提出工業4.0準備全面復甦製造業;另一方面,Made in China開始感受著因升級滯後帶來的陣痛:包括人口紅利消失,倒閉潮頻現、外資紛紛撤離,中國開始步入哀鴻遍野的窘境。
浮誇社會耽誤了製造業
其實實體製造業並不是垃圾,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正在開啟自己的復興計畫,只是中國製造業的困擾在於:除了流水線女工勤勞的雙手,大陸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實在太大,無論是高精度製造,還是流程工藝水準,亦或是基礎零件加工,大陸都談不上領先世界,就更不要說匹配於製造強國的水準了。
工業4.0時代,各國重新起跑,紛紛布局高精端製造業,中國卻受困於轉型期的遺留麻煩,在各方面都落後的中國,真的以為拋出個互聯網+,就能以大躍進的思維領先世界?
回首過去10年,有太多因素干擾著大陸實體製造業,如今想要實現彎道超越,不加把勁真的挺難的。
猛一眼看去,實體製造業是經典的傳統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借著開放政策的東風,也曾享受巨大的人口紅利,雖然溢價能力不高,但也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創造了大陸第一批富豪。
而且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可怕之處在於,每一個員工,每擰一顆螺絲釘都會產生剩餘價值,單位利潤乘以巨大的數量規模後,總利潤確實可觀。
這樣的故事充斥著汗水與淚水,但卻幫助中國製造業在90年代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事實上,那時候的中國製造就已經具備了擴大再生產,升級產業鏈的能力。
無奈浮誇之風愈演愈烈,幾乎完全了打亂了實體製造業的節奏。每個人都夢想著一夜暴富,或者瀟瀟灑灑地成為拆遷戶,拆遷款一度成為中國人改變命運的捷徑。這種心態背後是中國房地產以及基礎建築業的畸形發展。
隨著房價不斷攀升,以及地方財政的支持,投資房地產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刨除買地、請領導吃飯的費用,很多樓盤的利潤高達35%以上,相比之下,製造業的利潤率就顯得不值一做,即使是組裝手機,利潤率也僅徘徊在2%上下,至於Nike的鞋子,Adidas的衣服,或者筆記本電腦的代工,就更不要奢望能短期內發家致富了。
於是一些具有資本優勢的企業開始涉足房地產,我們看見海爾、康佳、李寧、雅戈爾等知名企業,都曾經大賺一筆,但也因此錯過了升級的最佳契機。
客戶至上製造業無法自拔
如果說浮誇的社會風氣,是阻撓中國製造升級的外部因素,那麼,沒有保持好節奏,陷入客戶標準、需求中無法自拔,這就應該歸咎於企業本身。
過去10年,大陸依靠人口紅利、環境資源在短期之內創造了虛弱的輝煌,但同時也放棄了品牌溢價能力,這跟台灣的迷途一模一樣,在面對西方國家的客戶時,能做的只能是不斷妥協利潤,為了生存,只能轉過頭來嚴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應付客戶的訂單。因為下單客戶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升級的節奏。
有些人會說,嚴苛的標準以及巨大的需求,正可以讓整個產業鏈緩慢升級,為了吞下巨大的訂單,企業將不得不選擇升級,或者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就像富士康。
可問題在於,只有具備實力的少數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到這種嚴苛,更多的企業只是把自己逼瘋之後,轟然倒地,這一點也曾經是台灣製造業不堪回首的回憶。
轉型序幕已被迫拉開
一直以來,很多台灣人喜歡冷言冷語的在我面前諷刺大陸製造業不守規矩、沒有信用、偷雞摸狗、低價搶單等,好像大陸製造業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是的,大陸有很多製造業企業,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但是正是這種精神創造了一批批狼性的大陸製造業行銷人才,也正是這批接地氣的行銷人才,打得外企製造業在大陸滿地找牙沒處生存,如今,也正是這批人才控制著大陸各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逼得大批台商落荒而逃。
所以,我覺得這波大陸製造業的劇痛及這次股市的暴跌,標示著大陸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序幕已經被迫拉開;也指明了資本市場往實體傾斜的腳步將不得不加快;更告訴了我們,全球實體製造業的鬥爭馬上就要開展!
而垂垂老矣的台灣代工諸公一定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其實,笨蛋,答案及未來就在你一直看不起,但其實已經累積多年的製造業底蘊,只可惜你不懂它的好,還死不認錯你的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