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27 09:30:29| 人氣1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體內細菌特徵 可辨識個人身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體內細菌特徵 可辨識個人身分

人體內的細菌也將成為辨識身分來源的生物特徵。美國哈佛大學刊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個人體內的細菌、微生物基因組成如同指紋一樣,都擁有各自的遺傳代碼獨特性可供辨識,特別是糞便的細菌樣本具有高度關聯性,可證實對象身分。

 

在辨識度方面,糞便中的微生物樣本擁有最高的關聯性,在兩次不同的取樣中可達到86%的關聯性證實來自同一對象,比較起來,皮膚樣本的關聯性卻只有約25%左右。

 

根據英國《國際財經時報》報導,哈佛大學團隊證實,人體內的微生物組成結構,包含足夠的顯著特徵,即便它們離開人體一段時間,也足以讓科學家以拆解基因序列的方式來判斷該細菌或微生物群體是來自何人,以及他的身體健康、飲食習慣等生理機密。不過該項研究也引起不少學者擔憂,認為會侵犯個人的基因隱私權

 

取自體內的微生物 團隊主持人柯帝斯表示:他們參與美國衛生研究院所的人類微生物計畫(HMP),在一個月內取得多達242個實驗對象腸道、口腔、皮膚與陰道的微生物,並使用基因編碼的演算法分析,研究出這些人體內的微生物具有獨特的遺傳代碼,並能在交叉比對下了解微生物主人的身體概況,甚至是身分來源。

 

這些微生物獨有的基因特徵,就像指紋一樣具有辨識性。柯帝斯說:即便微生物從人體取出後,仍能維持一段穩定的基因結構做為辨識的依據,其中來自腸道的細菌樣本特別穩定,甚至有超過80%的樣本在離開人體一年後仍具有原個體的基因特徵

 

恐侵犯基因隱私權

但有不少學者認為這項關於微生物的研究有道德上的瑕疵,因為它侵犯了個人基因隱私權。

許多人認為,這些取自HMP的微生物由於涉及個人生理資料,在研究過程中應將實驗對象的個人資訊從資料庫刪去,避免妨礙基因隱私權。

 

另外,公共衛生學家也建議,研究人員在進行微生物取樣與分析時必須非常小心,避免因接觸到來自腸道的細菌,而感染實驗對象本身所患有的疾病。

台長: 昕哥
人氣(1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