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197篇文章,篇篇精彩
《哈佛家訓》不僅是一部教子課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
本書作者透過一則則小故事,深入淺出闡述人生的道理,書中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由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89.你遭遇過一千八百四十九次拒絕嗎?
美國,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
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有五百家電影公司,他根據自己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一一拜訪。
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五百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面對100%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又回去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拜訪中,他仍然遭到了500次拒絕。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4次行動。
當他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闆破開荒地答應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男主角。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叫席維斯‧史泰龍。
※翻開任何一部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都榜上有名。
你有勇氣迎接1849次拒絕嗎?你經歷過1849次拒絕嗎?如果沒有,就不要說:好運為何不在我身上降臨?
90.高斯的正十七邊形
1796年的一天,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很有數學天賦的十九歲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前兩道題在兩個小時內就順利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另一張小紙條上: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十七邊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第三道題竟毫無進展。
這位青年絞盡腦汁,但他發現,自己學過的所有數學知識似乎對解開這道題都沒有任何幫助。
困難反而激起了他的鬥志:我一定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他一邊思索一邊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當窗口露出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完成了這道難題。見到導師時,青年有些內疚和自責。
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竟然做了整整一個通宵,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
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
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導師,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整整一個通宵。
導師請他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讓他當著他的面再做出一個正十七邊形。
青年很快做出了一個正十七邊形。導師激動地對他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樁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決,牛頓也沒有解決,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是個真正的天才!
原來,導師也一直想解開這道難題。那天他是因為失誤,才將寫有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了學生。
每當這位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這位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
由此看來,真正的困難並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對困難的畏懼。
91.青春不是年華
日本許多商界要人,都喜愛一篇短短的散文,散文的題目叫︽青春︾,作者塞繆爾‧厄爾曼。
此人1840年生於德國,兒時隨家人移居美利堅,參加過南北戰爭,之後定居伯明翰,經營五金雜貨,年逾70開始寫作。
︽青春︾一文,僅寥寥四百字: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脣、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熾熱的感情;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湧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
如此銳氣,20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致靈魂。
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蹟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的心靈應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一旦心海枯竭,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虛懷若谷,讓喜悅、達觀、仁愛充盈其間,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此文一出,不脛而走,以至代代相傳。二戰期間,麥克阿瑟與日軍角逐於太平洋時,將此文鑲於鏡框,擺在寫字檯上,以資自勉。
日本戰敗,此文由東京美軍總部傳出,有人將它灌成錄音帶,廣為銷售;甚至有人把它揣在衣兜裡,隨時研讀。
多年後,厄爾曼之孫、美國電影發行協會主席喬納斯‧羅森菲爾德訪問日本,席間談及︽青春︾一文,一位與宴者隨手掏出︽青春︾,恭敬地說:乃翁文章,鄙人總不離身。主客皆萬分感動。
1988年,日本數百名流聚會東京、大阪,紀念厄爾曼的這篇文章。松下電器公司元老松下幸之助感慨的說:20年來,︽青春︾與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銘。
歐洲一位政界名宿也極力推薦:無論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風光,就得拜讀︽青春︾。
※厄爾曼並非哲人,名不見經傳,但︽青春︾一文,卻撥動了不少人的心弦,使人如聽晨鐘,如聞幕鼓,朝夕自警自策。只因為它真正說出了關於青春的秘密。
92.黃金的距離
有一則故事曾在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中廣為傳誦。這個故事有著一個極其動聽的名字,叫做黃金距離三英寸。
幾十年前,家住馬里蘭州的達比和他叔叔一起到遙遠的美國西部去淘金,他們手握鶴嘴鎬和鐵鍬不停地挖掘,幾個星期後,終於驚喜地發現了金燦燦的礦石。
於是,他們悄悄將礦井掩蓋起來,回到家鄉的威廉堡,籌集大筆資金購買採礦設備。不久,淘金的事業便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當採掘的首批礦石運往冶煉廠時,專家們斷定,他們遇到的可能是美國西部羅拉地區藏量最大的金礦之一。
達比僅僅只用了幾車礦石,便很快將所有的投資全部收回。讓達比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正當他們的希望在不斷膨脹的時候,奇怪的事發生了:金礦的礦脈突然消失!
儘管他們繼續拼命地鑽探,試圖重新找到金礦石,但一切終歸徒勞,好像上帝有意要和達比開一個巨大的玩笑,讓他的美夢成為泡影。
萬般無奈之際,他們不得不忍痛放棄了幾乎要使他們成為新一代富豪的礦井。
接著,他們將全套機器設備賣給了當地一個收購廢舊品的商人,帶著滿腹遺憾回到了家鄉威廉堡。
就在他們剛剛離開後的幾天裡,收廢品的商人突發奇想,決計去那口廢棄的礦井碰碰運氣,為此,他還專門請來一名採礦工程師。只做了一番簡單的測算,工程師便指出,前一輪工程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業主不熟悉金礦的斷層線。考察結果表明,更大的礦脈距離達比停止鑽探的地方只有三英寸!
故事的結果是,達比終其一生只是一名收入僅夠養家的小農場主,而這位從事廢品收購的小商人,終於成為西部巨富。
※達比雖然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他獲取的卻是羅拉地區最大金礦的一個小小支脈;收廢品的商人雖然只花費了很小的代價,卻通過一口廢棄的礦井而成功地擁有了最大金礦的全部。
前者是一種命運,後者也是一種命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背後,原本暗藏著一次完全相同的機遇。不同的是,面對失敗和不可能,一個輕易放棄了,而另一個卻敢於去嘗試一次。
記住這個教訓:黃金距離三英寸。世上的很多不可能都是一種考驗人的表象,只有大膽的嘗試可以改變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