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197篇文章,篇篇精彩
《哈佛家訓》不僅是一部教子課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
本書作者透過一則則小故事,深入淺出闡述人生的道理,書中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由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77.愛因斯坦的悔悟
愛因斯坦十六歲那年,由於整日和一群調皮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
一個周末的早晨,愛因斯坦正拿著釣魚竿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父親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整日貪玩,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為你的前途擔憂。
有什麼可擔憂的?傑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
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愛因斯坦說,在我們故鄉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聽一聽。
有兩隻貓在屋頂上玩耍。一不小心,一隻貓抱著另一隻貓掉到了煙囪裡。當兩隻貓從煙囪裡爬出來時,一隻貓的臉上沾滿了黑煙,而另一隻貓的臉上卻乾乾淨淨。乾淨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髒又醜,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乾淨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乾淨的,就大搖大擺地到街上閒逛去了。
愛因斯坦,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愛因斯坦聽後,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裡。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並不斷地自我期許: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必要像別人一樣平庸。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有一千種生活的願望,不同的方式和願望,就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你可以參照別人的態度確定自己的態度,但你永遠不能照著別人那樣做。
你必須看清自己,並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
你的未來如何,不取決於別人怎樣做,而是取決於你自己怎樣做。
78.在客廳裡掛一幅畫
瓊斯要在客廳裡掛一幅畫,就請朋友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擺好,正準備釘釘子,朋友卻說:這樣不好,最好先釘兩塊木板,把畫掛在木板上面。瓊斯遵從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一塊木板。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上去,他說:等一等,木板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點。於是他們便四處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他說:不行,這鋸子太鈍了,得銼一銼。﹂
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後,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一個灌木叢裡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時,他發現瓊斯那把生滿鐵誘的斧頭實在不能用。
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製作一個固定木架。為此,他又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
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當然,那幅畫,瓊斯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
下午再見到他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商店裡往外拖一台笨重的電鋸??為了做磨刀石架,他們得將一棵大樹鋸開
※有好多這樣的人,他們認為要做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又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
他們逆流而上,尋根究柢,直到把原始的目的忘得一乾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79.知道時間的驢子
墨西哥的一個小鎮有一片廣場,廣場旁邊有一家教堂,教堂的牆壁上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大笨鐘。
一天,有個美國遊客來到這個小鎮的廣場,他忘記了帶手錶,恰好又沒看到大笨鐘,所以不知道當時是幾點鐘。
這時,他看到一個戴大帽子、蓄八字鬚的墨西哥人正躺在廣場邊的地上睡覺,在他的身邊,還站著一頭驢子。
請問現在幾點了?美國遊客走過去問。墨西哥人坐起身擦擦眼睛,將驢子的尾巴抬起來,若有所地凝視一會兒,然後向美國遊客說:﹁現在是下午兩點整。
美國人只當墨西哥人在開玩笑,便隨手打開了自己的收音機。收音機正在報時,果然是下午兩點。
美國遊客獨自在各處轉悠了很長時間之後,再次走到墨西哥人跟前:請問,現在幾點了?睡眼惺忪的墨西哥人再次坐起身,再次把驢子的尾巴抬起來看了看,告訴他說:現在是下午四點半。
經過驗證,果然分秒不差。美國人大為驚奇,於是他決定把那頭會報時的驢子買下來。
麻煩您,先生,付過驢錢的美國遊客恭敬地問墨西哥人,怎樣才能讓驢子告訴我準確的時間呢?
墨西哥人懶洋洋地回答:很簡單,只要你坐起身,把驢子的尾巴抬起來,從驢子屁股和尾巴之間的縫隙看過去,便能看到教堂牆壁上的大笨鐘,你就知道準確時間了。
※只看見事物的表面,卻不探究事物的本質,結果就會做出可笑的傻事。
不要被一頭驢子遮住我們的智慧,如果你親自掀起它的尾巴,你就知道了真相。
80.船長的年齡
有人出了這樣一道數學題:一條大船航行在大海上,船裡有75頭牛,32隻羊。請問這條船的船長是多大?
教育研究者分別用這個題目測試了很多學生,結果除了少數人表示無法得出結論外,大部分學生自信地認為,船長的年齡一定是:75減32等於43歲。
經歷過無數考試的學子們,從來沒有見過沒有答案的題目。
他們說:既然有75頭牛,32隻羊﹂這樣的已知條件,那麼答案只可能是兩個,要麼是75減32等於43,要麼是75加32等於107。
從邏輯上推論,後者排除。然而,75頭牛減32隻羊等於船長的年齡就符合邏輯嗎?
不久,又有人出了這樣一個題目考學生:一位探險家向南走了一英里,然後向東走了一段路,又向北走了一英里,結果他回到了原來的出發地,並遇上了一頭大熊。請問,他遇到的那頭熊是什麼顏色?
面對這道題,大多數學生束手無策。因為它既不像地理題,也不像數學題,況且,因受平面幾何的深刻影響,他們認定這道題出錯了:如此兩次90度轉折,怎麼能回到原地呢?
然而,根據地理知識綜合考慮一下,就能推出正確的結論:這個探險家身處的地點肯定是極點。
在白雪皚皚的北極,我們見到的熊會是什麼顏色?這道題不僅有答案,而且答案唯一。
對於生活,我們常常有意去培養一種習慣,但對思維而言,即使一種再好的思維方式,如果成了習慣,都將是災難。
※生活中並不是什麼都會有答案,就像船長的年齡;並不是所有的答案都一目了然,就像熊的顏色。
習慣,讓你荒謬地得出了船長的年齡,習慣又使你差點錯過一頭白色的北極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