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29 15:02:04| 人氣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慢半拍的油安行動,不見影的鋤奸戰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在最基本的米和油都接連出問題,人民如何相信食品安全無虞?

 

而觀察政府十多天來的表現,顯未記取兩年前塑化劑風暴的教訓,以致只能且戰且走、一路被動,而無法以一套有效的「鋤奸戰略」來剿除奸商。

 

塑化劑風暴堪稱台灣食品安全史的轉捩點,民眾因而認知:原來台灣商人化工技術如此「精湛」,不止以假亂真,還能「以假壓真」,消費者的健康完全置之度外。

 

今年六月《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法,正是針對這些摻偽不實、胡亂造假的奸商而來,「食安十大行動方案」配套也繼之而生。

雖說距離馬政府承諾「半年內落實」的期限尚有兩個月,但塑化劑風暴爆發迄今已兩年,難道政府是在修法後才開始辦事?

今天面對大統假油和富味鄉摻偽事件仍表現如此慌亂,說政府並未失能,其誰能信?

 

檢視「十大行動方案」及馬總統宣示的「食安廿八字箴言」,乍看頭頭是道,但迄今究竟落實了多少?

 

以嚴查重罰來說,在發動油安行動之前,顯然看不到任何嚴查作為,重罰力道也飽受批評。

增加人力、妥編預算雖已在做,但食品技師增加名額根本不敷市場需求;考試院雖同意今年高考增加「食品衛生檢驗」類科名額至廿四人,是過去五年錄取人數總和,卻趕不及因應這波風暴。

 

至於鼓勵檢舉,也是口惠而實不至。衛福部提供的檢舉獎金過低,誘因不足;經濟部GMP認證商品的檢舉更是「零獎金」,也難怪連執政黨立委都看不過去,提案修法要以實收罰鍰五%當檢舉獎金。大統黑心油事件,更是完完全全暴露GMP認證的形式主義,等於昭告國人:多年來未曾定期監測。

 

因應慢半拍固是事實,但人民更關注的是,政府對食品的制度化管理能否修補完備?相關法令規章又是否足以因應層出不窮的摻偽不實、違法添加問題?

幾位企業家就此議題提出若干建議,頗有可供參考的觀念。

例如,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副理事長陳瑞宏說,「商道就是正道,規規矩矩做生意就沒錯」。

「走正道」的道德呼籲,在此際聽來或許顯得迂腐,但如果經營者一心只想著賺錢,卻將倫理棄之不顧,企業豈有可以久長的立足之基?

 

政府應「立法從寬、執法從嚴」;這在社會一片「修法重懲」的聲浪中,是相對理性而兼顧良商發展及打擊奸商不法的務實之計。

 

如前所述,食衛法剛剛因應塑化劑事件從嚴從重修正,才隔了數月,馬上又發現懲處不敷使用。如果罰一千五百萬、關三年仍不足以殺雞儆猴,再多罰幾億、多關幾年,難道就能鋤盡奸商?

 

另有立委主張加入「危險犯」的規範,明定「只要有危害健康之虞」就可重判業者;如此,或能平撫民眾對政府食安管控的不滿,但在法律層面恐怕是窒礙難行居多。

 

治本之道,必須要企業遵循正道,抗拒追逐短利、暴利的歪道,「童叟無欺」雖是一句老話,卻是尊重消費者權益的核心精神。

 

制度上,要將企業導回正道,政府須建構合理、通暢的民事賠償,及足以威嚇的行政懲罰。

 

此外,司法究責的他律管道也不能有絲毫輕率放縱,否則,像塑化劑般求償七十多億卻僅判賠百萬,政府一切努力及正義宣示都前功盡棄。

 

奸商什麼都不怕,但良商卻知道奸商的弱點何在,知道他們用什麼取巧的手法在發「黑心財富」。

全國食安會議即將舉行,政府官員切勿閉門造車,請多傾聽有良知、有見識的企業家建言!

 

 

台長: 昕哥
人氣(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