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13 16:14:30| 人氣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別再怪我不爭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退休的老爸,是四年級前段班;還在職場中的我,是六年級後段班。

我原本以為,我們兩個世代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是當我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突然驚覺我的收入只有我爸的一半!

 

這樣的差距,到底是來自年資?還是產業別?或是我們其實根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從客觀條件來看,我們這一代的學歷比較高,外語能力比較好,電腦使用能力比較強;上一代則因為年資比較久,所以對市場比較瞭解、對解決問題比較有經驗。

 

但是這些並非一面倒的條件評比,為何最後出來的結果會是收入差距高達一倍?而且我還是以國內算是頂尖的學歷,在平均薪資待遇比較高的台北,進入一個很有發展願景的產業,領到不算太差的薪水,否則差距將會更可觀。

 

我納悶,兩個世代所面臨的環境條件,到底發生了什麼樣子的改變?

於是我找了一些數據,希望能更清楚的理解我與我爸的兩個不同的世代,到底差異在哪裡?

 

先看支出
必要花費佔薪資比重:爸爸四成我高達七成,首先,我比較了從1985年到2011年,這27年間的經常性平均薪資以及經常性支出(註:因為沒有1985年以前的資料,經常性薪資是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薪水,不包含加班費、獎金、紅利等薪資。)。

 

1985年,台灣的平均經常薪資為12534元,到了2011年成長為原來的2.9倍,達36803元。

 同時期,台灣的平均經常支出則從5250元,變成4.7倍,達24657元。我將支出除以薪資,發現:27年前,我們的支出只佔薪資的四成左右,但現在的支出,佔所得將近七成。

 

當然,這種情況有兩種解釋:

一、我們現在的支出比27年前多太多了,例如有線電視、電腦、手機、網路這些支出都是30年前所沒有的;

 

二、經過了27年,我們的薪資成長沒有跟上支出的成長。

看來我必須要找出更多的資料來才能解答這個問題,於是我先從支出來分析。

 1985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65.81,到了2011年成長了1.64倍,為108.01

 

這個1.64倍的物價上漲,可以想成就是原本一個便當50元,現在變成82元。在1985年的時候只要5,250元就能過一般、正常的生活,就算把通膨計算進去,現在也只需要8610元,但實際 上,現在卻要24657元才夠。

 

 

 

 

 

台長: 昕哥
人氣(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