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4 18:21:42|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陸資來是要搶台灣人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已經在大陸整合了三家公司,預計今年再收購三家,台灣目前已經談了四、五家,都表示有意願。

 

和我談話的是某服務業的業者,他打算用併購的方式整合兩岸相關的同業,很快達到經濟規模,然後再到資本市場上市。

 

我們併購只有用少部分的現金,大部分還是用股票換股,我們會在境外設立一家控股公司,大家根據事先談好的價值轉換成控股公司的股權。黃總我希望你能幫我們做整體財務規劃,將來把公司在台灣上市。

 

這個人看上去還不到四十歲,但講話相當有條理。

請問你和其它對象談判容易嗎?別人願意將公司和你整合嗎?

我提了一些問題。還算蠻好談的,每家業者年營業額從幾千萬台幣到一、二億的都有,我們不希望找太小的標的。

 

為什麼願意合併?

就是因為股票將來會上市,大家有資本利得可以賺,如果他們完全靠自己,絕對做不大,更不可能上市。

他所謂的產業整合,在大陸相當普遍,過去我也幫忙客戶設計過,但對台灣人來說,這種「資本運作」是相當新的概念,我對他的背景感到很好奇,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以前在台灣就有一個MBA學位,後來去大陸為了培養人脈,又唸了一個EMBA,這次也是和班上同學一起合夥。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剛簽訂,大家還在吵陸資對台灣產業的威脅,擔心若不加以保護,台灣會被陸資砸錢購併。

 

其實那裡需要陸資?

聰明的人早已嗅到錢的味道,你可以自己來做整合,找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融資,迅速將規模做大。台灣人對陸資的認識太過於天真,總陷在錯誤的假設中打轉,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

 

首先,陸資不是廉價劣質的代名詞,會到台灣來投資的更不是。

俏江南、复星集團這些市場龍頭才會有興趣來台,他們瞄準的是高端客戶,提供的是台灣所沒有的利基服務。

其次,陸資有興趣的不是台灣市場,而是台灣人才

台灣市場太小,即使觀光旅遊亦然,陸資的真正目的是掌握台灣的know-how,移植人才、技術、管理與商業模式去大陸。

 

再者,陸資來台不會引進太多勞工,而會用台灣人「以台制台」。

服務業是非常本土化的行業,人、產品和服務都要貼近在地消費者需求,以前譚魚頭、小肥羊都因水土不服而撤出台灣。

 

另外,陸資來台會大量收購整併,而不會慢慢自建。

你說這是經濟侵略也好,但這有什麼不對?有人捧著錢上門,想要賣的公司有一大把,比比皆是,你若不願意也可以自己團結起來做整合啊!

 

有人說台灣都是中小企業,特別是服務業,無法抵禦外資。

這就是台灣的問題,許多服務業門檻太低,人人都能做,個個做不大,家家都殺價流血競爭。

 

7-11取代了傳統巷弄的雜貨店,85℃衝擊了你家隔壁的小咖啡店,誠品迫使2/3的重慶南路書店走入歷史,這些都是「現代服務業」

 

連鎖經營、品牌化、集中管理加上專業人才,可以創造新價值,誰又有權力剝奪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商業周刊》就是一個整合的典範。

十二年前,香港李嘉誠先生旗下的網路公司tom.com希望發展出版文化事業,發現台灣人在兩岸三地水平最高,於是收購了城邦集團。

台灣可以和大陸合作,但你只能高價來投資我,不能挖角我的員工,經營管理還是由我負責,我掌握核心技術,我是你的partner,而不是單純地為你打工。

 

在電影《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裡,Tom Hanks飾演的大書店老闆和Meg Ryan扮演的小書坊女主人在現實世界裡激烈地競爭,

但在線上卻是親密的網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but it’s not real

台灣和大陸服務業的探戈,現在正要開始,但旋律終究會停止,強迫你面對現實。

 

台灣人有很多選擇,陸資不是唯一的選項。

不想被陸資整合,請你從今天開始,徹底改變你自己,不要再逃避。

 

 

 

 

 

台長: 昕哥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