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醮
我的家鄉台南縣學甲鎮最大的廟宇慈濟宮,於10月21日至26日舉行「乙酉科護國慶成祈安五朝清醮」。
建醮,台語稱「做醮」,醮的字義為祭祀之意。在道教傳統習俗中,「醮」則專指答謝上蒼及神明庇佑的慶典活動,目的是答謝上蒼三界眾神的保佑,安撫境內無主孤魂並祈求未來平安。
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這尊最古老的神像「開基二大帝」是宋代雕刻,於明末時由隨同鄭成功的部將,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迎請來到台灣。由於歷史悠久,加上有名匠葉王的「交趾燒」陶藝與何金龍的「剪黏」作品,被列為三級古蹟。
最近慈濟宮完成重修,並新建大牌樓與白礁亭,因此選在乙酉年舉辦護國慶成(慶祝重修落成)與祈安(祈求平安)的五朝(五天)清醮。一般城鎮建醮只有五個斗燈首,慈濟宮則多達十六個,每個斗燈首都必須建造巍峨的醮壇。
這次的醮壇名稱為:主會、主醮、主壇、主普、玉皇首、副主會、副主醮、副主壇、副主普、三官首、紫微首、天師首、上帝首、保生首、火官首與慶成首。旁邊都有歌仔戲臺演出。每壇大小不一,大者四層,底層往上為七、五、三、一格。小者三層,底層往上為五、三、一格。底層正中央祀神像,其餘各格都是畫像或塑像,裡面裝設馬達所以會動作。內容包含神話、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或是神明的傳記。兩邊都有鐘樓、鼓樓的畫像。較複雜者,正面還有突出的宮殿,前方設水池與觀音像。其中,玉皇首唐式建築是較特別的。夜間燈火通明,好不熱鬧。醮壇前樹燈篙,篙身為帶葉的竹子,上面斜吊一竹,上有以斗笠罩住的燈籠以及布旗。
除了醮壇,大街小巷沿路燈籠密佈,相當壯觀。除了家家戶戶懸掛燈籠與燈籠與布旗外,所有鎮民都要齋戒茹素並準備祭拜用品。24日下午是普渡儀式,26日晚間擺設流水席,宴請到訪學甲鎮的親朋好友。
更複雜的是廟內舉行的儀式。會首們穿著長袍馬褂,戴清朝官帽,隨同道士做法祭拜。只准少數工作人員進廟,而且不得使用皮包、皮帶、皮鞋。祭儀包含恭送火王(全鎮熄燈),祈請三界、獻供、朝天大懺、誦玉皇真經等。
上次建醮是1977年,距今已經過了28年。我從9歲的兒童,變成有個8歲小孩的父親。記憶中建醮比平時的「上白礁謁祖祭典」(紀念先民自白礁鄉渡海來台)更為熱鬧,攤販與小吃到處都是。人群雜沓,鞭炮鑼鼓不絕於耳,而眩目耀眼的是亮麗燈火與燦爛煙花。
然而這次返鄉卻頗為失望。已經減少到2萬餘人的小鎮,不見萬人空巷的場景,到處飄揚著的是鎮長與縣議員選旗。好不容易修復的古蹟,卻又搭起鋼鐵棚架遮住外貌。清乾隆九年的石碑,不見特別保護。廟旁的交趾燒文物館反而關閉,偌大的石製牌樓,大半來自中國大陸而非本地工匠。建醮成為金錢的堆砌競賽:主斗首5人,各要捐36萬、負擔醮壇30萬、另金紙23萬6千。副主斗首11人,各捐20萬,設醮壇20萬,金紙14萬4千。這些加起來就超過一千萬。而醮壇多半俗不可耐。在燈光背後,是木板與竹篙支撐。塑像多用展示間的模特兒假人改造,細緻一點的還算有美感,但有些卻是粗陋的選美大會、歌唱比賽,甚至連熊貓像都出現了。歌仔戲流於對嘴、打科插諢,無人問津。
已經富裕起來的城鎮,缺乏精緻的文化素養。民眾只知爭相蓋廟或是整修,卻失去祭祀與福祐背後社會福利的深義。因為主事者,根本就是所謂的地方知名人士(黑道),各地廟宇都懂得增設七星平安橋、許願池、光明燈、平安米、香火供信徒樂捐,所收的金錢卻不見投注在文化藝術與社會公益方面。反而大興土木、雕樑畫棟。難怪各種假借神意的斂財法門、騙錢把戲大行其道。
看見燈火背後的陰影,不禁深深底擔憂起來。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A1/A110/A1-1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