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5-21 20:22:15|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重點









 

 


<網摘>

小國小城,一樣有說不完的故事──珍惜在地歷史,芬蘭人教我的事



多年前剛搬來芬蘭長居時,一個台灣朋友對我說:「芬蘭人很奇怪,他們超愛自己的故鄉,不僅想搬回自己的城鎮,甚至想搬回小時候居住的特定社區。」

當時聽了還沒有特別的感覺,然而十多年下來,我也開始有了深刻的體會,不只是因為老公和老公的弟弟,都真的曾經打算(甚至還正在打算)搬回小時候居住的社區,還有更多其它的感受。

小社區,也可以為自己「立書」

上週末,老公打開報紙說,我們隔壁的「桑拿岩社區」(Saunakallio),下午剛辦了「桑拿岩社區歷史」新書發表會。

「桑拿岩的社區歷史?」我愣了一下。

桑拿岩社區,是我們城市的其中一區,我們住的小城市亞爾文帕(Järvenpää),全城只有四萬人,桑拿岩社區,也只有一千多人而已,而這個只有一間小商店和小學校的住宅區,居民們卻合力出了一本書,專寫住宅區的歷史,四處搜集記憶與資料,把從五零年代至今的社區影像和故事,記錄在一本 184 頁的新書裡。

回想一下,其實不只是桑拿岩社區啊,我們自已居住的陽巴社區(Jamppa),居民也不過三千多人,一兩年前不也同樣出了一本社區專書嗎?寫的是陽巴區過去二十年來,社區改造的歷史,如何從城市落後蕭條區,重新改造進步的過程。

人口僅數千人的城市社區,都在為自己「立書」,居民們一起「搜集社區故事」成書,一起慶祝它的出版,一起從中感受:我們是這個社區、這塊土地的一分子,歷史的一部分。

同一個週末,位於城市另一個社區的老莊園,正好舉辦了一場「老莊園歷史」的講座,講老莊園如何從 1600 年代起帶動社區的發展,結果去聽的民眾太多,多到會場坐不下,因此經營莊園的負責人特別在臉書上保證,一定會再辦一場,讓所有想聽「老莊園歷史」的民眾都能聽到。

小國小城,一樣有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我們住的小城市不是特例,也許因為芬蘭人當年曾在苦難歷史中建國,一切得來不易,讓他們特別熱愛探尋自身歷史。

上個月我回到位於芬蘭西部的婆家小鎮拉普阿(Lapua),就在婆家書架上,我找到兩大冊、各有六百多頁的「拉普阿小鎮歷史」,這厚厚的小鎮歷史書,從五六十年前開始出版第一冊起,每二十年,有志人士就重新更新增添成冊,如今已經集滿三大冊,圖書館裡還找得到更多從不同主題出發的同一個小鎮歷史書籍上百本,而「拉普阿」小鎮有多大?一萬多人。

走進圖書館、走進舊書店,總是會看見成排專講芬蘭歷史的書區,從中世紀被瑞典統治年代,到附屬帝俄年代、再到獨立時期、和一、二次大戰及冬季戰爭年代,而市面上光是講歷史的雜誌就三四本,包括去年出的一本新雜誌,名稱就叫「芬蘭的歷史:我們這個小國家的許多故事。」是的,國家不在於小,只要肯探尋,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

歷史挖不停,然後呢?就一點一滴化成創意的泉源。

歷史裡,盡是創意與設計的源頭

多年前剛開始觀察書寫芬蘭設計的時候,我就發現,芬蘭許多創意與設計的靈感,都來自歷史。

一部芬蘭的民族史詩卡雷瓦拉(Kalevala),當年被視為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徵,百多年來更不斷成為許多芬蘭藝術、繪畫、文學、設計、電影、工藝的創作靈感,不同年代的創作者,也許對它有著不同的詮釋,然而都離不開那個想追尋民族之根、想建立民族認同的心。

當年曾有某位華人朋友笑說,「芬蘭人那麼重視的文學史詩,說穿了也不過就只有那麼一本而已」。然而我想,重點從來不在數量有多少、歷史有多長,而是在於懂不懂得珍惜、有沒有興趣去了解、能不能從中汲取靈感、再創新意。

芬蘭正式獨立建國的時間,雖然連一百年都不到,然而許多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建築師,都曾因擁抱「那麼一本」民族歷史的史詩靈感重新創造出發,而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讓芬蘭人從歷史中,建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民族認同。

生活中,到處是歷史

日常生活中也是,每週打開報紙,總會看到某某民間組織因為慶祝 N 週年而有什麼活動,五週年一個紀念,十週年一個紀念,加上芬蘭人又愛慶祝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的紀念日,於是每年都一定會碰上各種「正好逢五年、十年的慶祝活動」,提醒民眾重新認識一次歷史文化、和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對芬蘭影響重大的人事物。

 

我相信,正是這份對歷史與文化的珍惜態度,讓芬蘭的大城小鎮和每個小社區,都成為獨一無二、又充滿故事的地方。

兩週前看到鄰鎮的一所藝術幼兒園,為慶祝二十周年而出版幼兒藝術教育作品。

一個月前我整理倉庫時,則翻到一本老公當年念的鄉下小學,建校五十週年的出版刊物;同時還翻到一本自己十年前買的書:《赫爾辛基日報》探訪城市中一百棟「被拆掉的建築」,寫下這些「已不存在的房子」的歷史故事。

上週則看到城市的藝術博物館安排導覽之旅,帶民眾認識城市老建築、和各處公共雕像背後的故事。四萬人的小城市,還有「城市小徑散步之旅」的地圖規畫,鼓勵居民探尋城市各地的「寶藏」。

因此,當上次回台灣上廣播節目,主持人問我:「你住在芬蘭這麼多年,學到最多的是什麼?」我毫不猶疑地回答:「珍惜歷史、珍惜在地文化」。

以前讀到「愛國、愛鄉、愛家」的文宣,真的只覺得是口號,直到遠赴異鄉,我才重新體會,原來這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價值觀與行動。

不斷地看見身邊的芬蘭人珍惜著每一段小小的歷史,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從一個原本對歷史漠不關心的人,變成對探究大城小鎮歷史充滿興趣的人。

為故鄉搜集歷史,重新創造

今天,我們正好到一間餐廳吃午飯,餐廳原本是個位於芬蘭西部村莊的老學校,不再使用後,餐廳經營者將它買下,原封不動的將整棟用木頭蓋的學校,從芬蘭西部搬到芬蘭南部,變身為一間帶著芬蘭西部風格的餐廳。

餐廳裡,無處不是歷史。老學校當年用的教具、畫板,還有芬蘭西部的典型風光繪圖和手工藝,都展現在細節中。這不是表面的噱頭,而是餐廳擁有者對自己故鄉文化的驕傲,讓他把餐廳化為故鄉的象徵,故鄉的歷史則讓餐廳有了獨一無二的美麗。

於是,餐廳是歷史、城市是歷史、建築是歷史、歷史在生活裡無所不在,我覺得自己天天被歷史包圍,不斷地被提醒著:生活裡就有說不完的故事,那是你我的故事、社區的故事、土地的故事。

沒有「不重要」的細節,也沒有「不值得」提的故事

我開始理解,為何我無論住在哪個芬蘭城鎮,總有不斷想探尋了解在地歷史故事的渴望,因為我越挖掘生活城鎮的歷史,就越了解她,越了解她,她就越真的成為我的「家」。

從歷史出發,讓我覺得好像在異鄉也找到了可以「生根之處」。因為身邊的人都以自己的城市、社區、故鄉為傲,於是我無論居住在哪一個芬蘭城鎮,那份「珍惜在地」的能量,都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跟著住到了「寶地」。

因此,看似簡樸也沒有太多花樣的芬蘭生活,對我而言從來不「無聊」,相反的,生活總是很豐富很有趣,因為,故事根本探究不完啊,從歷史與故事中迸發的各種創意,不斷地帶給我驚喜,讓我看見,在地風景也有無限的可能。

我想,不只是芬蘭,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是如此的吧?

每個地方,都有在地的歷史與故事,如果將眼光望向遠方的同時,也挖掘欣賞自己腳下的土地,也許,我們更能知道自己是誰,又來自何方。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太小」的地方、「太少」的人口,沒有「不重要」的細節、沒有「不值得」提的故事,只要我們願意,就無一處不是「寶地」,決定性的關鍵,也許從來就不是現實中的條件,而是,我們是否選擇看見它。

【關於作者】凃翠珊/芬蘭心生活

凃翠珊,筆名北歐四季,留學丹麥,定居芬蘭,喜歡探尋生活大小事背後的文化脈絡。著有《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2007,同年獲選為中時開卷年度美好生活書)、《北歐四季透明筆記》(2007)、《教養可以這麼自然-台灣媽媽的芬蘭育兒手記》(2015)。定居芬蘭至今12年半,曾任職芬蘭教育及藝術文化組織,住過五個芬蘭大小城鎮,生活中永遠有新鮮事、新發現、和心的啟發,不斷用心 發現芬蘭的同時,也更發現自己。部落格: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 臉書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ninordic

台長: ANG MO
人氣(6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