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博士著「真原醫」一書,這是一本暢銷書,書的封面寫著一行顯注的字「慈悲是宇宙間最強大的療癒力量」。楊定一是王永慶的女婿,王家的爭產糾紛或許法院會有判決,但要真正解決問題,不是靠法律而是「慈悲」。
楊定一被台大校長李嗣涔譽為天才中的天才,關於他的天才事蹟就略過不提,但他在書中提到的許多觀念,我自己也奉行著,獲益良多。
「慈悲是宇宙間最強大的療癒力量」,若將慈悲二字分開來看,「慈」就是慈愛的意思,通常指父母疼愛孩子,例如父慈子孝,或者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例如慈祥。而佛教說慈悲的慈並不是指長對幼的關係,而是以足夠的高度俯瞰世俗的種種,換句話說就是跳脫世俗的角度,用較高的境界、較有修行的品格來看待人生,尤其是黑暗的一面。
有了「慈」的念頭,就能脫離混亂糾結纏繞無解的現實困境,消減各種負面情緒的困擾。以一種較高視角的「慈」來看待許多不公不義之事,更能看清問題的真相,對自己一定是件好事。
如果遭遇到他人故意或無意的傷害,當然會有情緒性的反應,但是應該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有一個人走在路上無端被一隻狗咬了,那人也不會想要咬狗一口吧,只要趕走狗自認倒楣就算了。而「慈」會提昇一個人的高度與境界,化解自己不必要的困擾。
「悲」並不單指哀傷,還有難忍不捨之義,如悲天憫人,觀世音菩薩即是大慈大悲。佛教裡有一位菩薩,因為祂看見愚昧的人們不斷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常常因為人們的執迷不悔深感悲慟而哭泣,所以稱為啼哭菩薩。
「悲」與「慈」一樣,都是用另一種角度來看清事物的本質,可以看得更深入更透徹更接近真理,而不再被本能的、直覺的、負面的情緒所主宰。
舉個日前社會上炒得沸沸揚揚的男童割喉命案為例,一般人(網路上已有數萬人串聯要求執行死刑)直覺的情緒反應就是將兇手處以極刑,我並不反對死刑,但反對贊成死刑者的報復心態,心中有了報復的「因」將來就會有不好的「果」出現﹔贊成死刑者的心態應該是悲慟不已,為什麼兇手如此殘暴,而且毫無悔改,必須處以極刑才能終止這種惡行。
以「悲」的角度來看這件泯滅人性的命案,對於家境不佳又單親的受害男童,承受了這極大的恐懼與痛苦而喪命,何其悲啊!對於痛失兒子的父母,心裡巨大的創痛如何承受,何其悲啊!對於兇手究竟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何種挫敗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畢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註定是殺人犯,是家庭的因素或社會的功利現實冷酷暴力,導致兇手走上絕路,何其悲啊!對於社會必須面對層出不窮,愈來愈血腥的暴力事件,籠罩於恐懼的陰影,何其悲啊!這些「悲」的感受,包含許多的同情、不捨、心痛以及莫以名之的悲慟。
如果能以「悲」的角度看待不公不義之事,或許心裡憤怒不平、仇恨、報復等負面情緒能減低,因為對兇手也有了悲憫之心。
絕對不是有了慈悲心,受到了他人惡意的傷害,就必須逆來順受,有慈悲心當然也會有生氣與憤怒等情緒,慈悲心不是要對別人的傷害不在乎、麻木、漠視。佛看見妖魔、看見不公不義也會憤怒,不動明王就是佛的憤怒相,祂用腳踏在大自在天的頭上,使其歸順。人當然也會生氣憤怒,但是生氣憤怒要以正確的方式、合適的強度、適當的時間、恰當的一段期間之內為之,最重要的是不要也傷害了自己。
若能以慈悲的角度來看,發怒生氣過後,負面情緒會慢慢消散,就像一陣風將煙吹散,了無痕跡﹔就像狂風拂掠水面掀起波濤,風靜了,水面的波浪與漣漪也漸漸的平息。負面情緒看不到摸不到,沒有重量,但是卻具有極大毀滅性的力量,有與無存乎一心。
寫得很雜亂,因為自己也還在學習摸索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