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中以後,
不知道為什麼,
開始可以忍受自己考低分。
因為別人怎樣怎樣所以我怎樣怎樣。
這種話聽太多了。
以前,
我一直在追求一個一百分,
從來沒有把第一名當成目標,
第一名只是一百分的附屬品。
高中,
是因為離一百分比較遠了嗎?
我問自己,
怎麼樣的分數自己可以接受,不覺得差?
答案居然是:
小考 段考
國文 90 85
英文 80 80
數學 90 95
物理 90 90
化學 90 90
地理 80 80
歷史 80 90
公民 90 90
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什麼時候開始,
不再去算自己段考的總扣分,
而看著一個似乎能接受的平均就滿意了?
以前,
只會在覺得自己考得好的時候,
稍微看一下別人的總分,
作為輔助驗證的依據,
如果別人考得不錯,
自己才不至於自滿。
現在,
可能自己的成績永遠慘不忍睹吧!
所以不敢以自己為標準往前追尋。
動不動就關注別人成績,
名次不錯其實才是一種自滿,
名次不好反而會安慰自己別人是別人我是我。
逃避,
其實是不敢面對自己吧!
為什麼可以忍受自己那樣的分數?
為什麼可以打一整個下午的踩地雷而毫無警惕?
反正別人也考不好所以我可以考不好嗎?
反正這本來就是我的弱科所以可以到此為止嗎?
太小看自己了,
其實努力的空間很多的,
只是眼光改變了,
不好意思說要打敗自己的同學就算了,
本來就不是跟同學比的,
難道連考卷都不願意打敗他嗎?
我竟然會說出「拿物理換國英」很值得這種話,
這種不負責任沒有積極度的話怎麼會是我說的?
怎麼可以因為全班只有多少人及格所以考六十幾沒有關係?
怎麼可以用「反正我會了」就帶過?
「因為來不及看字只看圖,誤會題意」是考不好的藉口嗎?
每次每次都有考不好的藉口,
久而久之考不好是不是就順理成章了?
可能吧我說可能,
因為考完之後大家都想鬼吼鬼叫,
所以自己的鬼吼鬼叫不像以前那樣意味著什麼,
久而久直連鬼叫都顯得多餘,
然後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下降。
當我聽到A說:「B根本不是人,物理考九十幾耶!」
照理說這應該是蠻普遍的話語,
但仔細想一想還蠻心酸的。
如果是國中,A有可能會說這種話嗎?
當A講出這種話,
必須認同的是她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但相對的,
她是不是已經否定自己有能力考到九十以上了呢?
同樣的情況是不是發生在我的國文和英文上?
考九十分對現在的我而言可能很難,
可是我是不是已經因為機會渺茫,
付出的努力就變少了。
就算考一百分的難度很高,
不是每次考試都有人考一百分,
會考一百分的也是大家公認國英程度很好的人。
可是如果目標只是九十分,
結果通常就是從八十五往下算,
久之也認為自己的能力只能達到這樣。
其實真的可以更好的,
每一次都是太晚開始念書,
所以強科顧好弱科就炸掉,
弱科穩定強科就沒考好。
這一次居然可以兩個星期前才排進度,
從頭念起,
還念得完。
考得怎樣是一回事,
可是既然兩個星期念得完,
那之前的時間都在做什麼呢?
一定還有很多時間是被浪費掉的。
不要再逃避真正理想帶來的挫敗了,
那才是進步的原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