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多因素性向測驗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對未來,設立一些目標與想法。我想我有一些心得與想法和大家分享:
我從小的志願,是當一位老師,至少到國小畢業都沒有改變。
第一次動搖,是有一次一年級時,賴導跟我說了一些話。
他叫我到辦公室,
他說看過我以前的成績,以後應該北一女台大沒問題,
(不好意思,本來不太想打這句,可是不打後面故事很難發展↑)
他問我,有沒有想過以後想從事什麼行業?
我說,我爸一直認為從商好,可是我從小就想當老師。
他說,如果要當老師,妳成績沒必要這麼好啊!
如果要當老師,你要讀的應該是師大而不是台大啊!
(這兩句本來也不想打↑)
我愣了一下,這件事到現在仍對我有很大影響。
我不停的思考這件事。
賴導很優秀,沒錯吧!
國中立志要讀建中,也順利考上了,而且是以我十分敬佩的方式──
不補習!
但你們知道他本來想從事什麼行業嗎?
是醫生,他那次跟我提到的。
他說,他本來想考醫學院,可是分數差了一點,
他不想重考,選擇念了師大生物系,好像還有中途再轉學的打算。
可是他說,在讀師大的過程中,他的想法有些改變,
也因如此,才有我們今天認識的賴導。
我想了很久,
賴導說”當老師成績沒必要這麼好”,那當什麼成績才要好呢?
當醫生?當律師?當法官?當政治家?
這些我都不想當。
我想做的,是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好吧,沒什麼工作對社會沒貢獻。
可是我想看到的是,那種成就感,教育的成就感。
我想教出,更更優秀的學生,
那些學生出了社會,可以讓社會更好。
我知道很矛盾,
人才都想當老師,社會文化的傳承會很發達;
其他領域呢?
一定要有人創新,才有新的文化可以傳承啊!
不然,整個社會只會原地踏步,慢慢的就被大環境給淘汰了。
文化的創新與傳承,一定得達到一個平衡才行,
有夠多新文化可供傳承,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傳承新文化,
這才是平衡。
人才,在創新與傳承方面都要有,只是要達到一個平衡。
我個人的課題是:
我是哪一邊?
每次見到薛老師,即使只是看到他的部落格,
那種感動,都叫我應該先履行對薛老師與陳老師的承諾,
我會先回去實習。
可是,然後呢?
我對未來還沒做好準備。
我的考慮時間似乎只剩一年多,甚至還得扣掉拚基測的時間。
高中就要選組別了,不是嗎?
如果讀完高中大學,還想進修,要等何時?
在國內修完博碩士就滿意了?還是想要出國進修?
重點是我的資金夠不夠,畢竟那時要靠自己了。
可是讀完書,最終還是要面對就業啊!
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慢慢想吧!
我相信我會想得到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