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20 01:52:38| 人氣1,3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CHILDFREE或CHILDLES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醫生告訴我們
最好考慮做試管北鼻的可能性
驀然之間發覺
要開始走在不孕的道路上了啊!
前幾個月看的文章如今再看一次
心情完全不一樣...
問問自己:到底屬於什麼狀態?
「無子女羈絆」(Childfree)還是「無兒無女」(Childless)的狀態呢?
我想很多人大概是後者的情形
時間久了
開始調整心態
看能否過渡到前者吧?
不知道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走多久
只祈求上蒼
接受我所不能接受的
一旦真有那麼一天來臨!

文章來源:張老師月刊
http://www.lppc.com.tw/月刊內文/magzine300-3.htm

CHILDFREE或CHILDLESS?
─親職與現代角色間的是非題

文╱呂松庭‧攝影╱黃念謹

十月間,教育的問題,一再成為民意代表質詢的重點,中部有位議員提到,有所小學的老師出了「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對不對」的考題,結果標準答案是「錯」。現代人「養兒」或許有其他動機,但絕不是為了「防老」?這個答案一出,自然引發各家爭論,未有定見。

‧ 我們正處在一場革命

拿「養兒防老」去問天下的父母,可能,多數人也會給你否定的答案。想要「防老」,倒不如,買儲蓄型保險還較安心一點。可能,還會有人告訴你,「養兒」大概是比較「快老」吧,掐指算算看吧,現在都市裡養兒女的費用,簡直可上比基本工資,補習費、托兒所到安親班的費用,才藝班費用,還得擔心孩子功課跟不上,擔心將來一不留神,會不會跟人跑去飆車、泡網咖?

說不定,我說的是說不定,這也是生育率下降,「少子女,也少煩惱」風潮逐漸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少子女」到「無子女」掀起的,不僅是顛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類傳統儒學的倫理價值,其實,也正考驗著我們的社會和文明型態。美國女性學學者瑪德琳肯恩寫過一本《無子女浪潮》(Childless Revolution,台灣由新新聞出版),她訪問過的學者專家,就對「不生育現象」所代表的意義,提出完全不一樣的見解。

其中,美國價值觀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藍肯雷爾說:「我們正淡出歷史,我們是在替自己製造問題。深入地說,當某個文化中的人民決定不再傳宗接代,便顯示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已對自己的文明喪失信心。」

然而,未來學學者,《未來人期刊》編輯大衛‧皮爾斯‧史奈德卻指出樂觀的一面,他認為過去的年代會需要養兒防老,但現在的社會安全網絡,(像是老人健保與社會保險),卻已可滿足需求。所以,這位「大衛」的意思是,「我覺得那些自知無法成為好父母,而不生小孩的人,是我們社會的成熟表徵。」

《無子女浪潮》這本書,最後記載史奈德的一句話,作為整本書的結語:「我們正處在一場革命當中,多年以後,歷史學家將會為這十年記上一筆,記著,世界之所以有其秩序與意義,全都是因為它一直在改變。」

瑪德琳肯恩訪問的這兩位「大衛」,卻提出完全相左的見解,然而,從「對文明喪失信心」到「我們正處在一場革命」,他們倒不約而同相信,生育率下降後所帶來的改變,已經啟動,也無可逆轉。

歷史上的任何改變,幾乎,都可先在統計數字上找到蛛絲馬跡。歷朝的戰亂,生存和經濟的條件以及人口政策,必定都曾對生育率產生過重要影響。對岸中共面對人口壓力,喊出「寧添十座墳,莫生一個人」,台灣從民國五十年代大肆鼓吹「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到最近的正視生育率下降問題,有意補助、獎勵生育,其實也在證明「我們正處在一場革命」這句話而已。

‧ 是非題已轉變成為選擇題

這場人口學上的革命,終究會導向瑪德琳肯恩說的「無子女羈絆」(Childfree)還是「無兒無女」(Childless)的狀態呢?前者,感受到的是對自己生命的自足滿意,生命型態的追求與自由;後者,卻難免還有怨懟、不快樂和恐懼的成分。

事實上,就以台灣人的心情來說,從各種調查、研究和親自的訪談裡,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場親職傳統和現代角色間的拔河。許多著名的「無子女家庭」,仍會因為來自傳統角色的要求和眼光,拒絕進一步陳述、剖白心路歷程的機會。對許多夫婦來說,「生兒育女」仍會是項內化的社會責任,就算他們為追求實現自己的生活型態而選擇不生育,感覺卻仍像是逃避責任的人,躲藏別人的眼光,而難以真的完全公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仍像是個小風鈴,在現代文明的風聲裡叮噹作響,不甘寂寞。

他們可以活得自在一點,如果,「Childfree」或「Childless」真如學者所設想,是項自主的生命選擇。

社會也可以過得自在一點,無須為將來勞動╱生產人口的潛伏性短缺,就急著要育齡人口多多生產報國。我們有三個理由:

其一,人口金字塔裡,老年人口的增加,高齡化社會的成形,已隨著醫療條件改善,正式來到,這是文明的終極表現,無法逆轉。與其憂愁現象,還不如思考我們是不是已做好各種準備,讓老人家(包括未來的你和我)過得更有尊嚴、更自在?

其二,政府想盡辦法要鼓勵生育,(據媒體報導,一度還想到課單身稅的點子。)然而,如果不能從社會、教育、經濟面解決生兒育女後遇到的種種難題,那就像把人放出去,赤手空拳單獨面對獅子,就算給他全世界的黃金,他也會躊躇不前。

其三,個人自由主義、自主意識的高漲,其實,正是教育普及化的必然思潮,生不生小孩,由是,已從是非題轉變為選擇題。倫理、傳統價值的式微是必然趨勢,取代的,卻應是公民社會裡對生命的尊重,和權利義務規範的建立。

然而,還有個東西在隱隱呼喚,或者,也常隱隱作痛的,叫做「母性」。在親情的照顧,甜蜜的負擔裡,親子間得到的生命悸動的滋味。

瑪德琳肯恩書裡,描寫一場明尼蘇達州小鎮的喪禮。舉行喪禮的是名叫做唐娜的婦人,並沒有人死去,簇擁在鈴蘭和百合間的,是個嬰孩的象徵──她寫給從未存在的兒子,或女兒的一封信,「傾訴她對孩子的摯愛,為孩子籌備的許多計畫,祖父母盼抱孫兒的渴望,以及夢想中一起共度的耶誕節、復活節、畢業典禮和週日餐會──一段孩子應該和母親一起度過,但實際卻不會發生的人生。」

八十年代有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從未是我》(I’ve never been to me),其中一段歌詞唱道:「有時,我會為未曾出生的孩子哭泣,他可能會補足我的生命缺憾。」生了小孩能不能彌補缺憾,然而,就因為沒有生下過,誰能知道答案?

現在,再回到那道小學的試題,如果是你拿著鉛筆,要回答問題:養兒防老,對還是不對?你的答案呢?

答對的,對了,也錯了。

答錯的,錯了,也對了。

我只相信,要小學生用簡單的對錯,回答如此嚴肅的人生哲學問題,真是累。

台長: 深藍
人氣(1,3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想孕心路 |
此分類下一篇:走在不孕的路上…
此分類上一篇:等待懷孕的時刻與心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