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8 中國時報
當政治風暴過後,你剩下什麼?
中時社論
一個小學二年級生在題目名為「選賢與能」的制式選舉文章時,語出驚人的詛咒:「希望所有總統候選人全部死光光」,因為他有一個典型的台灣家庭:外省籍的祖母、本省籍的母親,和一個夾在中間的爸爸。祖母支持藍營,母親則支持綠營,每天晚上,他們看叩應節目,就吵成一團。祖母罵政黨,媽媽要爭辯,爸爸變得為難而不想回家。一個家庭,幾乎要破碎。
這是一個典型的本省外省通婚的普遍現象,所謂族群融合,早已實現。然而如果不是政客們操弄族群矛盾,把一場總統選舉,化為「外來政權對本土政權」的權力鬥爭,讓本省外省變成衝突的根源,這個家庭會這樣嗎?而事實上,如果不是選舉,這個家庭會因此變出衝突來嗎?
這個家庭的成員,如果可能,應該讓他們聽一聽,每一個總統競選總部裡許多組織文宣操作者的對話。因為,包括了省籍矛盾、人口數、票源、如何激化、如何爭取中間選民、如何上叩應節目、如何升高衝突、如何得到選票等等,都是一種策略的運用。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情緒,根本就是在政黨算計下,被激化出來的社會衝突。而政客也很早就利用這種情緒,包括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到各種悲情的訴求等,以爭取最大多數的選票為目的。而族群、年齡層、職業別、社會階級等的區分,也是選票的算計。所以你可以看見,他一下子是可憐的受迫害者,另一刻,就成了民族英雄。可憐的老百姓,跟著政黨的衝突論調走,甚至內化為自己家庭的矛盾,多麼不值得啊!
然而,不僅是家庭,許多工作場所也發生了陣營間的拉扯衝突。
台大教授楊思標發表公開信,批評民進黨,支持藍營,而招致支持綠營醫生的反批,說他「被利用、洗腦」。坦白說,楊思標發表公開信,是其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不管他要支持誰,只要他出得起廣告費用,甚至是藍營出錢的廣告,只要是他個人的意願表達,誰都沒有權力反對。批判他是「被利用」,更是對一個人的人格侮辱。同理,那些綠營支持學者連署的廣告,不管是不是出自民進黨買下廣告,人們也不應該說:他們是被利用。因為名是自己簽的,責任要自己負。
問題是:為什麼楊思標發表公開信,就可能被說成是被利用呢?一個醫生,難道可以對另一個人的言論自由人權,如此公開批判,只因為他持了不同政見?何況,我們想說的是:在台大醫院,不管挺藍還是挺綠,這些醫生會在台大一起工作,一起搶救病患,一起為醫護台灣的受苦者而一起努力的時間,一定要遠比今天碰見陳水扁或者連戰,時間更長。
講白了,五年十年之後,當這些政客都已經下台,誰又會記得他們?而那時候,在台大一起工作的同仁、一起下班喝酒聊天的同事、一起分享研究成果的老師和學生,難道不是醫院裡的同仁和師長。這些更親近的朋友同事,有什麼理由,為一個可能未曾見面的政客,為了短短的一場選舉,互相刺激、互相傷害,甚至還互相戴帽子?
我們不是說,擁有政治理念,擁有固定的支持者是不對的。而是,任何一種政見,無論任何人要發表,都應以尊重為前提,而不是只要遇到不同政見,就說他是被利用。這是台灣民主非常不成熟的顯現。
夠了,無論是家庭還是職場,無論是藍營的支持者,還是綠營的支持者,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在政治的世界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看看民進黨的元老施明德,看看許信良怎麼被批鬥;再看看國民黨的李登輝與連戰、宋楚瑜曾是多麼親密的接班人關係,如今翻臉成仇,這些政壇的翻雲覆雨,分分合合,就知道將自己的理想,簡化為對一個政治人物的強烈支持與強烈反對,是多麼簡單而不負責任的想法。因為,負責任的政治實踐是:你終究要對自己支持者的成敗負有責任,這才是公民社會應有的認知。
讓我們不再被政客的仇恨操弄了。不再為這個營、那個人的支持與反對,而吵架了。請記得,今天你為他們吵罵和朋友翻臉,明天他們卻已經和解(想想李登輝當年如何罵陳水扁吧)。回到家人、朋友、同事身邊,想一想,當政治風暴過去之後,你會留下什麼。那就是你最珍貴而無法放棄的。請珍惜家人、珍惜朋友、珍惜同事,不要為了政治,忘了人間的美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