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一名叫李應祥的文士自大陸來台,起初在阿公店(現岡山鎮)居住,三個月後登上火山大仙岩,於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為尋晚年隱修之所,而攀山涉水,由於李應祥善於勘輿,發現在枕頭山南腰“半壁吊燈火”傳為麒麟穴,於是披荊斬棘,自大仙寺內迎回觀音聖像坐鎮於此,隱遁修行,即為今天碧雲寺的開山起源。
碧雲寺真正興建廟宇,是當時附近的八位儒生,因仰慕李應祥學養品德,而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0六年)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九人皆應試登科,九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他們師徒所開墾的田地,捐作寺產,並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這座寺又稱為“新岩”,大仙寺則為“舊岩”
清道光甲辰年,西元一八四四年,因為兵燹肆虐而焚毀,東山鄉民於是迎請“觀音聖像”至東山,建簡單寺堂安奉,信徒於是發起募捐創建“東山碧軒寺”,因此碧雲寺與東山軒寺其實同源,百餘年來維持良好關係。
碧雲寺在同治八年至民前八年,曾陸續修建數次,民前七年又因大地震毀損一次,但寺方因故無人管理沒有修建,經過信徒爭取,才在民國三十八年重建,蔣介石先生曾親臨獻香,並賜匾額“凌宵寶殿”。
文章定位:
人氣(106)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