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01 03:42:49| 人氣1,0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聞散文:台北淡水尋古(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頭將會沈落西,水面染五彩……”悠揚委婉的歌謠述說的正是美麗動人的淡水風情。
  淡水,位於臺灣西北隅的淡水河口,是早期大陸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登陸地點,又是貿易進出口的轉運站。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淡水成爲兵家必爭之地。自十七世紀初西方殖民者西班牙人入據後,荷蘭人相繼而來,隨後淡水歷經明鄭、清朝乃至日據等時代。
  淡水,是臺灣歷史的縮影。數百年來,淡水接納一波波洶湧澎湃的歷史風潮,演繹一出出撼人心魄的歷史事件。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彌足珍貴的痕迹。這些歷史的碎片,散落在淡水的老街古巷、山野平疇,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解讀,去體悟……

母親之河
  七月的一天,步出古色古香的淡水捷運站,正是烈日當空的正午,熱浪裹挾著水氣,迎面撲來。
  渡船碼頭,是淡水的舊河港。三百多年前,移民從大陸來淡水,就是從這一帶的碼頭上岸。站在古老的碼頭,昔日林立的帆檣不再,繁華不再,惟聞浪濤拍岸,但見碧水淼淼。“淡水曾是北臺灣最重要的商港和文化交流重鎮,而搭起這座溝通橋梁的正是渡船碼頭。”陪同記者採訪的宋先生說。
  由渡船碼頭走進旁邊的巷子,來到淡水老街———中正路上的福佑宮。這是淡水最老的廟宇。
  “福佑宮正對面的市場,原來是空闊的廟前廣場,緊鄰淡水河岸,也就是當年的碼頭。船隻靠岸,移民登陸,貨物裝卸,都在碼頭進行。應該說,這裏是淡水古鎮發祥所在。”宋先生在滬尾文史工作室上班,談起淡水歷史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
  福佑宮創建于清雍正年間,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重建,廟內供奉媽祖,是淡水先民的信仰中心。     廟前廊柱上,“嘉慶元年建”刻字清晰可辨。進得廟宇,中庭四周有一根根石柱環繞,柱上刻有對聯及捐贈者的籍貫和姓名。從“晉水”、“武邑”、“惠邑”、“銀同”、“清溪”、“興郡”等字樣,可以知曉二百年前的移民,就是分別從這些地方來到臺灣,共同努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人們說淡水河是北臺灣的母親河。我們想,這條母親河不僅僅是地理和自然的,也是歷史和文化的。

荒草萋萋
  沿著淡水老街一路西行,盡頭便是聞名遐邇的紅毛城。穿過綠藤密布的南門進入城堡,偌大的堡內,花木扶疏,濃蔭蔽天。主堡的外牆高聳直立,朱紅的牆體十分搶眼。城堡前,陳列著幾尊清朝的古炮。沈默的炮口指向淡水河。古炮是用來作裝飾的,背後卻含藏了深切的悲哀和無奈。
  紅毛城前身爲聖多明哥城,由西班牙人所建。後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佔據城堡。當時本地人稱荷蘭爲“紅毛”,紅毛城因而得名。紅毛城是座方形城堡,兼具軍事防禦、行政辦公之用。城堡自十七世紀興建以來,數度易主,先後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和英國的管轄。直至一九八锩年,在臺灣民衆的強烈要求下,臺灣當局才收回管理。
  宋先生說:“紅毛城的身世就是一部臺灣的辛酸血淚史。”堡內各室除介紹古堡的形制結構外,還有臺灣歷史文物的展覽。在一間展室裏,記者看到一件很特殊的文物複製品,是一六六一年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時簽訂的條約。文件鑲在一個鎏金的框盒裏,形如蝌蚪的文字龍飛鳳舞。誰會想到,如畫般美麗的文字背後的和平,是靠一場場血戰搏殺爭取而來的。
  出紅毛城繼續西行不遠,是一古炮臺的遺址———滬尾(淡水古名)炮臺,爲清朝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斑駁的牆垣,滿布鐵銹的欄杆,見證了臺灣百年滄桑。炮臺門額,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四字,勁拔有力。宋先生說,當年(一八八四)中法戰爭滬尾一役,清軍大勝,這對當時連遭挫敗的清廷實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也是臺灣歷史中光榮的一頁。戰爭中,淡水炮臺均遭摧毀。戰後,劉銘傳整頓臺灣海防,在基隆淡水等地重新修築新式炮臺。
  登上炮臺口,古炮早已不見蹤影,惟有萋萋荒草在風中搖曳,仿佛訴說著當年滬尾軍民,英勇血戰,保衛臺灣的故事。

守望海峽
  淡水西濱,是沙侖海灘。這樣一片祥和、美麗的海灘竟是當年的古戰場。
  一八八四年中法滬尾之役,法軍選擇了沙侖爲其登陸點,巧合的是,一八八五年,臺灣建省,兩年後,劉銘傳主持敷設了第一條連接海峽兩岸的海底電纜,可能的登陸地點也是在沙侖。   宋先生說:“這條敷設在淡水河口和閩江口川石島間的電纜,大大加強了海峽兩岸的相互聯繫,也強化了清王朝對臺灣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久未使用,電纜的存在已被人們淡忘。近年一些熱心人士開始關注並尋找這條電纜。”
  離開沙侖海灘,宋先生帶我們走上一條正在擴建的公路。順著宋先生的指點,公路當中殘存的一片荒草裏,竟有一座矮矮的墳塋安臥其間。墓體雖小,墓碑柱石俱在。因歲月的剝蝕,碑上文字漶漫幾不可辨。宋先生說此墓主人姓陳,重建于同治年間。至此記者終於明白此墓何以能免遭推土機的碾壓摧覆了。
  “仔細看看墓穴的方位。”宋先生說。佇立墓前,遙看墓的後方,遠處正是淡水河南岸的觀音山,而墓的前方就是臺灣海峽。墓室背山面海,墓的主人便是早年渡海來台的大陸移民,埋骨他鄉後,念念不忘的還是海峽對岸的家山!
  墓前兩根一米左右高的石柱上,有幅五言對聯,上聯缺字,下聯是:江海永朝宗。忽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詩句湧上心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臺灣海峽的落日漸漸西沈。先人已矣,濤聲依舊……             (作者: 姚小敏 孫立極)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1,0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