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沿海的歌劇亮點
──泉州歌劇團楊雙智團長一席談
提起歷史文化古城泉州,人們馬上聯想到它的另一個雅號「戲窩子」: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其實,泉州歌劇團也早已名聲在外,是福建省碩果僅存的歌劇團體。一九九二年夏,團長楊雙智還應邀率團赴印尼訪問演出,大受青睞。
南國「相思樹」
相思樹,相思樹,
我的親人在何處?
他一去,不回頭,
留下幸酸和憂愁,
往日的情意銘心刻骨,
地老天荒也長相守,
哪一天呵,
才能共對相思樹,
訴一訴相思苦!
隨著一曲閩台風韻甚濃、如泣如訴的歌曲《相思樹》響起,泉州歌劇團推出的大型歌劇《番客嬸》拉開帷幕。劇中女主角秀榕,作為閩南「番客嬸」藝術形象,首次走上中國歌劇舞台。
拂曉的海邊,新婚剛剛七天的閩南女秀榕,含淚送丈夫遠渡洋而成為「番客嬸」。不料,她苦苦等待了八年之後,丈夫卻帶回「番婆」及幼女。又過了二十個春秋,正當痴情如故的秀榕在家鄉為遠在海外的丈夫籌辦五十大壽時,他卻未見家山抱憾而終。
團長楊雙智告訴記者,《番》劇被文化部定為全國十五台歌劇觀摩演出劇目之一,九○年十一月中旬代表福建省赴湖南株洲市,參加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政府部門主辦的全國性歌劇藝術評獎活動,並集體獲國家級演出獎,三人獲國家級優秀演員獎,令同行刮目相看。
楊雙智說,過去,閩南一帶許多男子出洋謀生,他們留在故里的結髮妻子從此獨守空房,含辛茹苦,度過漫長而寂寞的青春歲月。這些僑鄉婦女被人們尊稱為「番客嬸」。
楊雙智是《番》劇的作曲,他動情地對記者說,每一個番客嬸,都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兩年前,曾擔任泉州歌劇團團長的王再習,根據其岳母的生活經歷,創作了五場歌劇《番客嬸》。王再習的岳父婚後不久到洋謀生,七、八年後才得以返鄉,留下與番婆生育的兩個兒子又到國外,年老時欲回鄉卻遇難於途中,一對結髮夫妻成為永別。王再習的岳母守寡幾十年,默默持家撫養子女,至今時常夢見先夫。這一悲歡離合故事一直撞擊著王再習的心弦,他終於訴諸筆端,並經過藝術加工使之升華,劇作立意讚頌的正是「千百萬僑鄉女兒的青春和血淚,是她們少為人們理解的奉獻。」
《番客嬸》在晉江、南安等僑鄉村鎮和泉州市區上演三十多場,深深打動成千上萬觀眾的心,尤其是當年的番客嬸,看到辛酸處,不禁熱淚闌乾。楊團長認為,《番客嬸》劇情含蓄凝煉,結構嚴謹,音樂內容吸收閩台民歌和閩南地方戲曲精華加以創新,服裝也極富閩南僑鄉特色。所以,該劇在株洲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期間獲得好評,一點也不奇怪。
僑鄉土貨
一個地區級的大劇團,許多條件及以往知名度,都不及大城市的中小劇團,但創辦於六十年代初的泉州歌劇團,三十多年始終高舉「僑鄉土貨」的旗幟,逐步從閩南僑鄉走向全國,在全國歌劇界佔有一席之地。
楊雙智團長介紹說,泉州是著名僑鄉、台胞主要祖籍地,與港澳台地區來往日益頻繁,泉州歌劇始終扎根僑鄉,發揮僑鄉優勢,使新創作的文藝作品都具有僑鄉特色。一九八四年創作的歌劇《台灣舞女》引起社會上的轟動,翌年奉調晉京演出,又被全國人大常委會邀請進人民大會堂為中央首長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讚揚。在京演出期間,北京各大小報刊紛紛發表文章,輿論界稱之為「閩南僑鄉文藝園中的一朵奇葩」、「中國歌劇的一支方面軍」、「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歌劇亮點」。中央電視台還專門為該戲錄像,並在中央電視台正式演播。
此劇幾年來盛演不衰,已上演數百場,這在全國近十年來的歌劇創作中是絕無僅有的。通過這次演出,泉州歌劇團确立了在全國歌劇界的地位,提高知名度,受到了文化部、中國歌劇研究會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歌劇奇葩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商品經濟的衝擊和自由化思潮的嚴重影響,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近年歌劇舞台十分不景氣,僑鄉「黃禍」幾度泛濫,但泉州歌劇團不僅頂住了商品經濟的衝擊,而且堅持深入鄉村、山區、廠礦、海島、部隊演出,以健康有益的節目佔領城鄉文化陣地,相繼上演了一批探索中國歌劇民族化、大眾化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目。
楊雙智還告訴記者,十年來,泉州歌劇團已從泉州市走向全國,在北京、長沙、深圳、福州、漳州等地演出,總場次達一千六百多場,平均每年演出一百六十場,幾乎每兩天就演出一場,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藝苑芳菲,碩果累累,一批脫穎而出的青年優秀歌劇表演人才活躍在僑鄉的歌劇舞台上,他們是新一代歌劇事業的接班人。一九八五年《台灣舞女》參加省十六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三等獎、導演獎、舞美設計獎、音樂設計獎,三人獲演員獎;一九八六年《台灣舞女》參加文化部在長沙舉行的「全國戲劇交流演出」,獲優秀創作獎,二人獲優秀演員獎,三人獲演員獎。
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的楊雙智,本身也是國家二級作曲,其作品曾多次獲全國和省級獎項。他為《番客嬸》譜曲時,僅用二十五天,完成了三百零五張總譜,劇中曲調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吸收了南音、薌劇及地方民歌的音樂素材;唱腔轉調多,一曲多調,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性格,這在中國歌劇中並不多見。
楊團長謙遜而又充滿信心地說:「泉州歌劇團生在閩南,長在閩南,與古老劇種同生存。改革開放,使劇團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今後我們將繼續開拓自己的藝術天地,紮根僑鄉土地,面向港台,迎接僑鄉歌劇奇葩更加艷麗的春天。」(1992.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