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4 04:31:37| 人氣4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洪世清和崇武魚龍窟(周秋冬/秦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天同構的大地藝術
──訪洪世清和崇武魚龍窟

        ◎周秋冬/秦島







  早就聽說閩南崇武古城,新添了一處的亙古永存的人天藝術大景觀── 魚龍窟。能去一遊自然求之不得,便隨一群眷戀故土的惠安籍僑胞驅車前往。
  那日天公作美,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到達六百多前修建的崇武石頭古城,登上巍峨的城堡,舉目望去,神秘而嫵媚的大海,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那捲起千層雪的半月灣海潮確如一弦半月墜落海濱。金色的沙灘,平坦而寬闊,舒軟而柔和。海灘上壘壘的奇岩怪礁,交錯突兀,獨領風騷。

             創中國大地藝術先河

  正是崇武鎮獨具特色的古城,燈塔、藍天、碧海、波濤;漁舟、沙灘、怪礁構成的自然景觀,才吸引了「畫壇怪杰」 ──原浙江美術學院教授、現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洪世清先生為它傾注了抱負、理想和追求,奉獻了他的藝術才華與心血,開創中國大地藝術的先河。
  這位年近古稀的藝術家,以一種大自然特有的動感兀立岩礁上,戴著一頂冬瓜帽,西裝也走了形,一陣海風吹來,披肩銀髮亂舞。而身外濺石的浪花,襯托出他放浪不羈的本色。
  洪世清指著他心愛的作品── 岩雕,介紹說:我這些岩雕,就是希望在四圍方面作一個探討。所謂四圍,就是除雕塑以外,還希望環境來呼應來襯托。崇武這裏基本上達到了我的要求。岩雕也叫大地藝術,就是它分布在這大地上,不是在室內的那種藝術。而是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裏。這裏的環境非常好,在國內有代表性、完全可以進行岩雕創作。
  隨著洪教授在海灘上漫步,在他雕鑿的龜蟹魚蝦中穿行,彷彿眾多的海生動物追逐而來。這裏是鼓腮擺\尾的魚,那裏出現憨態可愛的海龜。這裏爬來一夥橫行的海蟹,那裏游來一群悠然自得的小蝦。還有那躍出浪頭的海豚,蜿蜒爬行的鰻,在那裏戲水弄潮。整個靜寂的沙灘變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使得瞬息萬變的大海顯得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加氣勢磅礡。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那條長二十三點三點,寬十六點七米的石雕大龜,時而露出海面,時而沒入水中,乍看上去粗笨懶散,定睛細賞卻現靈氣,憨態尤為可掬。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大龜,堪稱人與自然合作的杰作。
  經過洪世清教授教授的藝術創造,原本堅硬呆滯的石頭變活了,有了生命和動勢。這個與大海協調的魚龍窟大地藝術,與崇武海濱風景區融為一體,增添了濃濃的藝術氛圍,使古城、藍天、大海、沙灘更加絢麗多姿,更加燦爛輝煌,成為更加令人著迷的旅遊勝地。

             師承齊白石飲譽海內外
  洪世清教授祖籍福建僑鄉晉江安海鎮。一九四八年考入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專,後又入浙江美術學院進修,曾先後師承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等藝術大師,並融匯貫通。在美術界有多面手之美譽,舉凡國畫、油畫、水彩畫、版畫乃至金石篆,無不涉足其間,均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尤以指畫飲譽海內外,走俏日本、東南亞,創中國水墨畫拍賣的最高紀錄。
  按說以洪世清今天的成就和名氣,大可以照著「市場藝術」的拍子,閑來作作畫,賣個好價錢,樂得逍遙遊,可是,他卻偏偏迷上了藝術界的「冷門」── 石刻。
  近十幾年來,他傾心致力於重振中國傳統藝術── 石 岩雕刻。在他看來,中國石刻藝術,曾經創造了雲崗、龍門石窟那樣的瑰麗的藝術寶庫。可惜的是,自北魏以來,一代不如一代,幾近絕跡。
  為重振傳統石雕藝術的雄風,洪世清遍訪云崗、龍門、天龍山、千佛岩等石窟和八個省級博物館,對中國古代石刻藝術進行考察研究。一九八六年,他登上默默無聞的浙江大鹿島,在這個荒島上創作了大型岩雕九十多件,開創了中國當代大地藝術的先聲。國內外新聞媒體競相報道,稱其岩雕「不但在中國,即使在世界範圍也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創舉」。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洪世清應崇武鎮政府之邀,在香港知名人士黃保欣先生的資助下,開始了大地藝術第二回合的創作,包括三十處摩崖石刻和一百七十處岩雕。他的創作也得到美術界支持。他的恩師劉海粟惠賜墨寶「天風海濤」,著名書畫家錢君匋也題贈「魚龍窟」三個大字,朱屺瞻親題「天趣」,劉開渠題寫「崇武岩雕」,沙孟海揮毫「海天偉觀」等等。
  我們在一面臨海的巨崖的崖壁上看到了「天風海濤」四個紅色巨字,筆墨酒脫飛揚,有力拔千鈞之勢,不愧\為大師手筆。這是洪世清教授親自登上高架,帶領石工精心鐫刻的,使「魚龍窟」增添了熠熠光輝。
  於今,劉海粟、朱屺瞻、劉開渠、沙孟海、陸抑非等大師已先後辭世,他們的珍貴墨寶卻留在崇武,與海天共存。

             傾心創造第二個自然
 
  據洪世清介紹,這些岩雕吸收了秦漢的風格,氣魄大,粗獷、古樸。雕鑿不能過於精細,只有粗獷,才顯得氣魄大,與大海的氣勢協調起來,周圍的環境和藝術氣圍協調起來。同時,還要有殘缺美。完整的東西並不一定美,有時破損了、殘缺了才更顯得美最終抹去人工味,還其原始野味,人天融為一體。
  談起他的岩雕作品,洪教授更加與致勃勃。他認為崇武雄奇的古城、浩淼的大海、綿延的沙灘與質地堅硬、形態怪異、色澤獨特的岩礁達到最佳的環境組合,構成岩雕創作的最有利條件。他指著雕鑿的作品告訴我們,這些作品,既是人天同構的大地藝術,也是他和自然的成功\合作。
  一塊塊千百年來沉寂海邊的岩礁,僅借助洪世清的神奇幾鑿,便成了動感十足的蝦、魚、蟹、龜。它們或懸於壁中,或沒於沙裏,或沉浸海上。這些活靈活現的「水生動物」細辦時又似是而非,這便是洪世清的高明絕妙之處。
  洪世清說:「人對石頭的加工不能超過百分之四十,我對作品的處理方式是,大自然天賜相當於完成了作品的三分之一,我從相石到因勢利導循石造形,再完成三分之一,以後經時間的沖刷、風化,又完成三分之一。
  他的創作方法有這樣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是到大自然裏、到海裏,到山上去找石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找那些像海生動物的石頭。第二個步驟就是把這些然形態的石頭進行藝術加工,請石匠幫忙,按照他的意圖構思去雕鑿,叫石工怎麼刻就怎麼刻。校完了一件作品後,再處理它的殘缺美和滄桑感。那麼,第三個過程就是交給大自然加工,交給太陽加工,交給海水加工,交給風加工,這就是讓時間去沖刷、被浪淘、受風化、經日曬、遭雨打,最終抹去人工味,還其原始野味,使藝術和自然融為一體,呈現大地的自然美,使其更具藝術的魅力。
  洪先生對崇武有著特殊的感情。近半個世紀前,他搭乘一艘小漁輪往上海求學途中,曾遇兩次風暴,一次在崇武避風,一次在浙江坎門──大鹿島對面的一個漁鎮安身。現在,神秘的命運之弦,又以藝術把畫家和兩地的姻緣緊緊地連接起來了。
  幾個寒暑過去了,洪世清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創新是藝術家的第二生命,走出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藝術之路,是有價值的。」
  隨著歲月的流刷,洪世清創作的岩雕,將放射出其固有的璀燦光輝,這便是藝術家按照藝術的規律來創造對象世界,來創造「第二個自然」,奉獻給生活在自然界愛美的人們。
  由於在岩雕方面取得開創性的成績,洪世清成了九七年五月份評出的第二屆浙江省魯迅文學藝術獎五位得主之一。
  是的,洪世清教授用生命溶入的大地藝術,既屬於現在,也屬於未來,將永存於大自然!(1997.11)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4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