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地圖】看到第42頁,覺得翻譯的文字好老舊,一點都不吸引人,連意思也翻譯的不夠新穎,相對思想也好像牛車一樣,有點拖不動的感覺〈嗯,這樣的表達可能不夠清楚?〉
※
人的心理狀態決定他們的命運,而每個人的命運關鍵於人格特質,個人自我的塑造在於從小的家庭教育;原生家庭之責在於父母角色,「這主要是因為父母本身也不能自律,~ 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卻試圖強迫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P10〉
「家庭會傷人」,我們的父母無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早期,就能夠即時給於支持,給於足夠的時間關懷與陪伴,跟他一起,讓孩子可以在問題形成中,學習面對與成長,並且感受父母的愛和關心;反之,我們的父母有太多不當的傷害方式。
問題演變嚴重了,父母才不得不求助,「為什麼很乖的孩子會變成這樣?」好像一夕之間孩子改變。可見我們的父母長期忽略自己的孩子,一點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這種認知可貴於黃金。」〈P13〉我是個有價值的人──這種自知之明是健全心理的要素,也是自律的基礎。它直接源於父母的愛,這樣的自信必須自幼培養。
但事實上,我們有多少比率是覺得自已很有價值的,大多數人內心都藏著一個聲音「你是差勁、你不夠好」,這樣的感覺讓很多人缺乏自信心。
傷害孩子的行為,書上沒有明顯歸納,但可看見「忽視、粗心、遺棄、控制與專制、恐嚇、死亡的危機感。」這種原生家庭的成長氣氛,無形中已經傷害了幼稚的小孩。
ㄧ個從小就建構偏差的「心靈地圖」,可能無法負擔責任、也可能無法忍耐,容易逞一時之快,選擇逃避痛苦。「問題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永遠阻擾心靈的成長。」〈P17〉
第21頁說到精神官能症與人格失調,這部份就有趣多了。
※
「神精官能症患者強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人格失調患者卻凡事不肯負責,每當與外界發生衝突,神經官能症患者都ㄧ定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患者卻一口咬定錯在別人。」〈p.21〉
精神心理醫學在界定所謂的正常與否,有一定的標準。其實我們都可能帶有那些所謂的不正常基因,只是因為程度的不同,表現在生活的適應程度就不一樣,一般超過「臨界點」後,才被診斷為偏差或失調或生病。有人戲稱說,我們都是未發病的瘋子,因為這個世界是個瘋狂的地方。〈笑一笑吧。〉
我在義委會訓練組負責安排規劃志工在職訓練課程,所以機構在職訓練課程有一系列精神醫學的介紹,從學理、臨床特徵到處置,就看個人吸收與用功程度。每年都有新知訊研討與進修複習,再配合實際案例討論。
案例一
未婚的A有不少戀愛經驗,每個深入交往後,男方都受不了A的死纏爛打與多疑,經過多次無理取鬧的「測試」後,自動分手說再見;好不容易結婚,丈夫也受不了她的幼稚,她常辯解的理由「如果你愛我,那你就證明給我看。」
案例二
B是一個「潔身自愛」的妻子,不哭不鬧任勞任怨持家勤儉,結婚第一次新婚洞房,B 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充滿著驚嚇害怕,當然新婚之夜並沒有完成那個使命,做丈夫的當然無法諒解,摸不得碰不得的妻子,讓丈夫充滿著挫折。「我哪裡有問題?」這是丈夫的疑惑。
案例三
C是個「一百分媽媽」,凡事親身蒞臨,鞠躬盡瘁;孩子開始出現神經緊張的症狀,考試擔心不會寫拿不到一百分,擔心別人贏了自己,又擔心同學不喜歡自己,偷拿家裡的錢買東西送同學,等等行為。
很多很多故事說也說不完,每個人都有一張「心靈地圖」,這張地圖是我們的「生命腳本」,生命故事就已此劇本內容上演。所以地圖很重要,畫了些什麼圖案?線牽到哪裡去?有什麼方向指標?〈待續〉
《讀書日誌》●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