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8
客觀的真實是存在的,但也是人們永遠無法確知觸及的。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每一個每一個獨一的小世界都只是客觀真理裡的一小片段,每個人都跟客觀真理的某部份特別相近,不同區域、方位會產生特有的性徵,所以有磁場的存在。然而人和人之間能透過一種巧妙的重疊,感知他人所感知的同一物,儘管不會全然相同,但是能夠相近。
⋯⋯
切身的感知與自由意志對我來說重要過所謂的真實。
〝全 〞是不可能發生的,好的定義在我來說,是達到所要的目的,而非客觀的標準。
「無法改變本身也是一種叛逆 ... 對自己最嚴正的叛逆。」... 我很叛逆,骨子裡,因為我放縱自己跟著自己喜於打破規則的習性。
「意識不過是精神和心靈世界的一種狀態(也許是病態),決非世界本身。(尼采)」... 非客觀世界,為主觀世界。
「意識不過是人與人之間一種聯繫的網,也只因如此,它才會發展至今,隱士及如野獸般的人便不需要它。(尼采)」... 人與人之間聯繫並非透過直接意識,而是間接的,傳達的並非意識,我們沒有那樣完美的語言,我們只有行為和後製的語言。 〝隱士及如野獸般的人便不需要它 〞... 我認為指的是當做 〝人與人之間一種聯繫的網 〞的意識,而非意識本身。
〝當意識的媒介越來越龐大而交錯 〞... 這是個很弔詭的現象,當人們愈是用盡千百種方式想嘗試著趨近真實,往往就離真實愈遠,〝定義 〞本身就是個大問題,因為 〝誰說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我們不是那個第一個出聲的人,然而怎麼追溯也無法找到那個唯一,因為世界的原始是沒有語言的。
哲學的目的是讓「已經發現 〝是問題的問題 〞的人解決問題,讓不懂發現 〝是問題的問題 〞的人發現問題」。
我們都不夠聰明,所以沒能懂得表象背後的東西,所以常常只能重複著預測與推翻。
關於某些心底最真實的片段,可能我們都沒有那樣的勇氣讓它在人前盡興地釋放,於是冷默、理性、鐵血、無謂 ... 便成了也許真實卻更像是綁架了真實的靈魂壽衣,一件件穿在身上,人們、我們。
﹝關於浮士德﹞
「惡魔瞧不起人類的理性,與天主打賭。」... 我相信人類的理性是始於對惡、苦痛、不美好 ... 等負面狀態的恐懼心理,然而恐懼來自對未知的不了解、來自沒能自信對抗一切的自卑心理,人連自己握有什麼籌碼都無從得知。
於是為了遠離那可憎的一切,理性便常能相對地讓感性處於隱性的狀態 (非戰勝),一切的初始都只是佯裝,穿戴著理性、自信、光明的軀殼,試探世界,僥倖成功的話,就會獲得那麼點成就感、踏實感、價值感 ...,近而產生繼續的動能,人就是這麼一步步靠著虛無堆疊出自我,其實脆弱不堪。
這是事實,但我們仍這樣活著,沒有為什麼、沒有好壞,也無需有任何情緒,這只是祂運行的模式而已。
「惡魔 ─ 他是 〝否定的精神 〞, 〝惡 〞就是他的本質。」... 否定的精神和惡不一定是等同的,相反地,我認為否定的精神常能顯現善的本質。
「當浮士德表示滿足的一瞬間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屬惡魔所有,來生便做惡魔的僕人。」... 我相信他會答應這個契約是因為他的生活並非處於 〝雖非完美但也不錯 〞的狀態,否則 〝滿足的一瞬間 〞對他來說不會那麼地遙不可及,盡乎到了不可能存在的地步,而他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實踐對超脫的渴望。
「浮士德根本不相信 〝來生 〞,便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場賭博,立下了契約。」... 歌德在設定這樣的劇情時,心裡有著什麼樣的機制?!相不相信會影響浮士德的決定嗎?我想影響不會是全然的,他的生存狀態依然是最大的變因。有趣的是 〝來生是存在的嗎? 〞這個點。
〝來生是存在的嗎? 〞... 這又牽涉到自我說服的機制了,當人們設定某種狀態存在時,不一定是因為那個狀態真的存在,或者真的在乎那個狀態,而是他們必須在那樣的狀態下生存,才能將自己接受眼前的種種事態 〝比如痛苦、比如磨難、比如不公 ... 〞的行為合理化,因為人沒有拒絕的權 ( 能 ) 力,然而卻有太多的原因迫使人不能自私地選擇放棄一切,仍得繼續和它 ( 命運 ) 對抗下去。
我不知道人究竟要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狀況下才會感到全然的滿足,並且讓那狀態盡可能地持續下去;然而在我的認知裡,那樣的狀況通常不會出現在一個人還年輕、還行有餘力的時候。
﹝關於白痴﹞
*國語辭典:醫學上指因遺傳、出生傷害,或患腦膜炎、嚴重腦部傷害等而造成智力特別低下,行動非常遲鈍,不能辨別事物的人。
*自閉症基金會 128 期會訊:白痴(Idiot)或(Idiocy)係源自希臘字的Idiotos,意指無法在公共生活上承擔責任的人(陳榮華,民81)。
*自閉症基金會 128 期會訊:一百多年前白痴(Idiot)一詞並無強烈的負面意義,是可接受的醫學、心理學名詞,用以描述智力功能極低的兒童。儘管近三、四十年來智能障礙之定義迭有新解,但白痴是指現今教育、心理、醫學與社會學界所謂重度與極重度智能障礙者,殆無疑義(吳永怡,1996)。
〝不能辨別事物的人 & 無法在公共生活上承擔責任的人 〞... 我無法像個白痴!光承擔責任這點就無法放手,不能自私、有責任、對人事的在乎、不捨,以至於常會想為他人背負什麼,但沒有一件事、一個人是非誰不可的,從來就沒有,所以這也是自我孤傲的另一種方式嚕!呵呵!
﹝關於自我的底限﹞
不刻意試探也不刻意防範,生命給什麼就收什麼,沒有不能接受和不能跨越的,其間的轉換鈕是時間的多寡和面對的角度。
關於底限,不怎麼樣也是件好事,至少能清楚知道什麼讓人在乎、抓狂 ...,那些能挑動情緒的往往和內心最真實的層面有關,能讓人慶幸自己正血淋淋地活著,不需找更激烈的方式試探生命容納的限度。
現實能實現的是絕對的,儘管選擇無限,能在同一時間付諸實行的境況,卻永遠只有一種,人如何能將生命裡的能量在那樣的片段裡充塞滿溢呢?能夠被實現的存在是有限的。然而腦子裡的世界則通常走往反方向,我是如此活著的,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叨叨唸唸,呵呵!
「二元的發展基礎,跟某個絕對有關。」... 關於絕對的答案,除了造物主,我更樂於將之解讀為 〝現階段人腦所能理解、所能想像,人類所能理性地接受一切可能的變化,並且維持多數人正常,讓世界得以繼續運作,而不讓物種走向失控或毀滅 〞的暫時性邏輯運行模式。
然而那個 〝絕對 〞是什麼呢?我相信是 〝未知的存在 〞,哈哈!這是屁話。
曾經聽過一段從 Discovery 上來的話,說著人一直在破壞地球、使用地球的資源,不斷地消耗,那麼人類的貢獻或者說功能究竟是什麼呢?
Ans:「盡可能地保育其他物種使之不至滅絕。」... 那麼人類本身會不會有絕滅的一天咧?呵呵!
「理由,是我們附加的。」... 基本上這是我對這世界所有現存的知識的看法,一切都是後設的再製品,只為使 〝現階段人腦所能理解、所能想像,人類所能理性地接受一切可能的變化,並且維持多數人正常,讓世界得以繼續運作,而不讓物種走向失控或毀滅 〞的暫時性邏輯模式得以運行。
「人類若真以為自己超越了上帝,也可能只是在控制範圍內的以為吧!」... 上帝真存在嗎?我所指稱的不是任何宗教偶像,所以我習慣說〝祂〞,因為我沒有任何深執的信仰,家裡信佛教、看了半本多的聖經的故事,想給這些有形的規則找些足以使人深信的合理理由,但是除了勸善之外,我還沒找到任何存在先於人的質疑前的必然。
﹝關於愛﹞
我相信愛,對它沒有任何執疑,愛是活著的最高指導原則。
愛無法造假欺瞞,在它面前人無需假裝也假裝不了,它的發生與逝去無法控制,它很真實,無法預測、無法量度,如果它是個問題,那麼答案不是太多就是無解。
﹝關於等待﹞
除非自我以外的東西主動逸失、切斷所有,否則只要踏入了追隨的蹤跡,就很難再離開了。
﹝關於自己的詩﹞
幾乎全是從感情上來的,要說是溫柔,我寧可說是太軟弱,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常常要刻意的壓抑或控制自己,才能假裝沒有扭曲自我,我討厭那樣的卑微,又無法不喜歡那樣自私的無私,哈!
感情可能是這世上少數能讓我抓狂和失控的東西之一了,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 ... 在乎了就沒救了。
﹝關於自我說服﹞
「自我說服不就等於人自己定一個自己想要的目標嗎?」... 自我說服和目標沒有絕對的關係,那可以是兩碼子事。
自我說服是為了讓目標無法達成時透過那來穩固被設定的狀態以使它不至被毀壞,因為狀態的存在關係到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或者那其實跟目標無關,目標是可以替換或被取代的,因為人沒有權(能)力扭轉自我以外的東西,甚至扭轉本身都是自我的一部份,當然,無法扭轉也是自我的一部份。
狀態的存在本身,關係的該是人根本的生存動能,人不能沒有信念地活著,信念也能說是 〝目標 〞!但它是抽象的。
「人設定某種狀態都是為了自己吧?!自我說服不就是要讓自己順從自己的行為想法嗎?」... 第一句話的答案不會是肯定,因為那得看把哪些東西劃歸為 〝自己 〞,這關係到自私的界定方式與程度;自我說服大部份是要讓自己違抗自己真正的想法,進而符合客觀的正確想法,因為行為和想法本身如果是真正誠實地來自自我且被接受的,那麼何需說服呢?!呵呵!
﹝關於輪迴﹞
只要生命還沒結束,就都還不足以形成進入輪迴的條件。
﹝關於提問﹞
當一個人能看見、發現類似哲學的問題但還沒發現答案,代表著能透過現實的衝擊而產生哲思,而現實的成份在體內仍控管大部份的運行模式,活著本生的哲性還不夠。看透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不難,就只是一個點而已,然而跳不跳脫得了自我說服的機制就因人而異了,以為懂得和真正懂得是不一樣的。
提問本身的問題比解答大,所以除非要的是含混籠統的概括性答案,否則在提問的時候,需要盡可能的縮小問題的取樣範圍,讓問題盡可能不再內含問題,然而問題的延伸是被允許的,前提是答案存在。
For example ...
大 你愛人嗎?
↓ 你愛某人嗎?
小 你對某人有X樣的愛嗎?
縮小問題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答案太過籠統(絕對)。換句話說,是為了降低語言的不精確性在表達意志時所產生的謬誤與偏差。
然而這和「 〝當意識的媒介越來越龐大而交錯 〞... 這是個很弔詭的現象,當人們愈是用盡千百種方式想嘗試著趨近真實,往往就離真實愈遠,〝定義 〞本身就是個大問題,因為 〝誰說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我們不是那個第一個出聲的人,然而怎麼追溯也無法找到那個唯一,因為世界的原始是沒有語言的。〞」不同。
只要在不要求絕對的前提下,趨近真實是可能的,就像我說現在我感覺全身發麻,不代表是具象的全身真的發麻,但那卻能是表達近似抽象感受的全身發麻的極值。
﹝關於真理與哲學﹞
真理是理想也是現實,哲學是生命本身。
理想和現實間是否存在著距離?有的話又是多少?一切都得透過生活才能知道。
活著的方法有數不盡的千千萬萬種,如何去知悉?如何拉近?只有活了才知道。
「哲學是理想與現實間的通道?」... 理想和現實是否存在著 〝間 〞仍屬未知。
理想能實現,〝間〞才有存在的可能,進而縮短之;理想若只是理想,無限便取代一切,存在的便只是現實,還有不相干的另一個腦內世界,哪來的間?然而,沒有生命哪來的理想與現實?生命的存在是先決的必要條件、是狀態本身、是活著的態度,而不是工具或通道。
哲學不適於用深度、廣度或任何方式定義,因為它本身就是度量、分析、定義這世界的語言。
「真理是單向的絕對邏輯?」... 真理非單向的絕對邏輯,這個問題可以討論很多,但結論卻總可能是暫時的。全人類都在發現,懂得卻只能靠自己,誰快?!知識真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嗎?那可不一定!
「哲學是生命本身,生命的範圍是?」... 〝生命的存在是先決的必要條件、是狀態本身、是活著的態度,而不是工具或通道 〞→ 哲學是種狀態、態度,生命先於哲學,或者說是哲學內存於生命,然而狀態、態度的可能無限,硬是要劃分 → 生命的範圍 =「『 〝存在 〞可能 』的範圍」。
﹝關於知 & 識﹞
這世界是反射、繞射 ... 黑洞內(外)的一切屬未知。
知 & 識共存,先知,而後能識;識非知的衍生,而是被開發。識的存在先於知,但得靠知來觸發;就像人本身先存在,但得透過他人才得知自我。知有限,識無限,我對知的興趣遠大於識;知的可能愈少,再多識,都只能識而不見。
【渾沌理論】包含﹝耗散結構、蝴蝶效應、奇特吸引子、回饋機能﹞。
﹝關於行為、意識與趨近真實﹞
行為的目的和其本身都是在推翻,推翻世界、推翻自我。
知識是推翻也同時是被推翻,在意識裡知識只是各種不同的被符號化的模組,沒有制約的存在,有的只是在模組下﹝推翻和重建其本身間﹞進出的種種狀態而已。
只要不說,感知的豐富性便不至減損。
一切行為都在趨近真實,動作的目的與形成的並非累進式的唯一軸線,無限是同時發生的,不在時間的機制下被量度也無法量度,連瞬間都不足已形容,不是無限便是空無;然而人活在狀態中,因為意識得透過生命與有形的軀體運行,所以受時間制約;靈魂不朽嗎?或者意識永恆?問題的答案超出人有能(權)力回答的範圍,但仍是可以被討論的。
意識與意識間呈間接獨立狀態,非完全獨立亦非完全連貫,所以有 〝超出(>) & 容納(<) 〞。
趨近真實在自我裡進行狀態最佳(主觀真實成份較重),因其只有無語言和自我語言(世界本身和單一意識)。一個以上的意識體要對同一世界進行認知上的趨近,通常會因為 〝意識的無法精確轉譯性(語言的後設) 〞而越拉越遠。
時間與定義量在一定的累積後會讓曲線開始向下(逼近真實),曲線的最低點通常以瞬間狀態呈現,然而 〝時間與定義量 〞非單人在一生中所能累積足夠,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小小的爆炸,不足以形成足夠的能量靠近(客觀)真實。
﹝關於制約﹞
「制約這種事不管你擺脫多少都會有更大範圍的制約存在。」... 所以我從未徹底涉入並了解一個領域,因為再怎樣都不可能完全,涉入愈深得到的只有愈多的框架;制約是人自己給的,因為想 〝統一意識 〞、達到 〝共通語言 〞,然而那永遠不可能徹底。
﹝關於距離﹞
每個人對人或事都有最恰當的距離,不是最近亦非最遠,那是讓兩個體系達到最貼近雙向共通真實的距離,所有感覺、言說的、未明的 ... 都會在那時達到最美、最和諧。
一旦人試想再前進或後退都會產生破壞,然而靜止是不可能的,平衡是動平衡而非靜平衡;能在到達那狀態時以最適度的近退微調保持其狀態完好並使之盡可能持久者,關係的存在便會隨之延長、累積;最後存在的除了由 〝動 〞堆疊出的付出、回饋雙向機制,還會有透過時間沉澱出的靜止元素,我叫那作 〝認定感 〞... 少數跨越理性作用在人身上的元素之一。
* 人的悲傷來自不斷地批判與扼殺自我 ( 自願 & 非自願 ) *
﹝關於推翻﹞
「什麼東西只要能作用在生活上用以解決問題,價值便隨之產生,不斷地推翻致使產生不了終端形成的無止盡輪迴,對我來說,除了用來腦力激盪,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實質意義指的是現實、膚淺但卻很重要的東西,而腦力激盪下的產物在某些時候,一旦能轉換成行為被後的根基,那力量會比什麼都堅實,只是轉換的過程是潛移默化而非在連續、強力的消耗 ( 化 ) 某些資訊 ( 精力 ) 下就能立即產生的。
我很容易對事物生厭 ( 疲乏 ),什麼事一旦 ( 非自願地 ) 成了慣例或常規,我就會想打破,〝學了八年的鋼琴一點難過都沒有地放棄,還有種解脫的感覺,至今仍覺得那是正確的選擇沒有絲毫後悔 〞... 就是最好的例子。
﹝關於討論﹞
討論是互相的,提問是種挖掘的行為,如果問的東西又剛好是被問者覺得有意思、感興趣或著有接觸的,某種程度上那會讓被問者覺得自己像寶藏般被探視。討論的熱烈程度大都和投不投機有關,兩個意識相斥的人不是互相攻擊就是巴不得快速脫離對方的意識圈。
什麼可能都是世界本身,這世界這樣正常,病是人定義出來的。
每個人都是惡魔,做怪的方式不同而已;當個人的行為對他人來說能夠稱為善行或身上有強烈令他人感到美好的元素時,便成了天使,稱呼方式不同而已。
用自己認為的量度別人,正確的都可能變成不正確的,個人認為的偏頗在他人來說可能是最適切的,做自己就好,自己就夠自己費心了。
未明言說出的認知在個人心裡未以語言或行為和他人產生表達的交流時,受害者在哪?誰知道?誰感覺?一切都仍只是假設而已,隨時可能推翻。最好的表達與溝通方式是問句,除非陳述的對象是自己,這是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
﹝判斷是一種暴力。﹞- 阿洛克
﹝所謂善行,是以意志力引導個人行止,以免他人受到傷害。﹞- Omaha
﹝人有權力追求個人信以為真的幸福,同時對他人的想法抱持寬容與尊重的態度。﹞- 蒙田
* 以上言論均屬個人立場‧如有駁斥‧純屬巧合 ← 很奸乍‧但還是得說‧因為這世界是我的‧只我一人活在裡頭‧就算有他‧也是我想像後形塑的別人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