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09 18:02:13| 人氣9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利時的文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是說
最近真的是忙翻  
要在兩個禮拜趕出一份大報告還真難
法語區國家介紹
我們挑到比利時
想說應該還ok作  沒想到......

我以後應該要去比利時一下
不然都對不起這份報告了

總共有6x頁 幾萬字
也真是佩服我們大家

老樣子
我愛將報告貼上來 可以當個備份

有興趣的也可以看一下

想認識比利時文學(計10028字)與其第二首都安特衛普的(我做的部份囉)
(連表格都是我自己整理= = 盜圖者別來~~)


可以繼續往下

不然就快點按上一頁吧XD
比利時文學,指的是比利時人以瓦隆方言(Walloon)、佛蘭芒文(在比利時使用的荷蘭文)、及法文所寫成的文學作品。從文化角度講,比利時的佛蘭芒語文學構成了荷蘭文學的一部分,而在比利時的法語文學也是法國文學的一部分。

1.比利時的法語文學 :
法語文學作品早在法蘭德斯、皮卡第(Picardy)及瓦隆尼亞(Walloon Region)被發現,9世紀的 Cantilene de Sainte Eulalie 之發源地,可能在現今比利時。
早期作品中有12世紀的短篇故事
(1) Aucassin et Nicolette (可能為埃諾〔Hainaut〕作品)
(2) ”Farce du garcon et de l’aveugle”(圖爾奈〔Tournai〕的作品)
(3) ”Poeme moral”(列日〔Liege〕作品)、
(4) Philippe Mousket的編年韻文詩,杜英(Jean de Thuin)的敘事詩。
(5) 諷刺詩”Roman de Renart”有數種版本,其中以”Lecouronnement de Renart”最富趣味性。
2.比利時的荷蘭文學 :
比利時說荷語的各省在1579年前與荷蘭是合併的。在17世紀,法蘭德斯和荷蘭文學被認為是一個整體。當北部各省成為獨立的荷蘭共和國時,南部則仍受西班牙的統治,並在經濟和文化上沒有任何發展,雖然如此,許多荷蘭文學的作家仍然繼續創作。
3.瓦隆方言文學
在埃諾、列日、那慕爾(Namur)、盧森堡及瓦隆布拉班特各省,以法語和拉丁語的當地方言所寫成的文學作品,從前是以瓦隆文學而聞名。這些最早期的方言作品可溯自12世紀,之後的3個世紀瓦隆語的作家主要是寫作當地的編年史和宗教戲劇。
17世紀,列日常成為瓦隆文藝活動中心,一所瓦隆語的戲院在18世紀也在該地成立。1856年成立的列日瓦隆文學社,更促進了瓦隆語文學的發展,詩人和劇作家在歐洲文學上也特別反映了此一趨向。20世紀學者們所從事的方言研究重新振興了對於瓦隆方言的興趣。




比利時的作家及作品介紹:

1.維爾哈倫Verhaeren, Emile (1855.5.21,比利時∼1916.11.27,法國 盧昂)
比利時最重要的法語詩人。其作品的力度與廣度幾乎與雨果和惠特曼的詩歌相媲美。他在布魯塞爾和根特受教育,1875∼1881年在盧萬學習法律,認識了《青年比利時》的創始人瓦萊爾(Max Waller)。
------青年比利時 Jeune Belgique, La
詩人、小說家瓦萊爾(Max Waller)主編的頗有影響的刊物(1881∼1897);一個致力於表達真正比利時「意識」,並把比利時文學從陳腐的浪漫主義中解脫出來的文化運動即取名於該刊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爾哈倫在法國為自己被占領的祖國尋求援助時,因火車失事死於盧昂車站。維爾哈倫的30餘卷詩作以其活力和視野開闊最為人稱道。他異常的抒情天賦所顯示的活力與獨創性體,清新脫俗、不加修飾。他的詩作的三大主題為佛蘭德故土、人的生命力(表現於渴望進步、人類的兄弟情誼和工人階級的解放) 以及對妻子的柔情和愛。而其詩作感人最深的當是那些寫家庭歡樂的篇章,普遍為人稱頌的則是一些描述性的壯美史詩。

下面為擷取《復合的光彩》(La Multiple Splendeur) 第一小段

La Multiple Splendeur. Par Emile Verhaeren (1855-1916)

le monde
le monde est fait avec des astres et des
hommes.
là-haut,
depuis quels temps à tout jamais silencieux,
là-haut,
en quels jardins profonds et violents des cieux,
là-haut,
autour de quels soleils,
pareils
à des ruches de feux,
tourne, dans la splendeur de l’ espace énergique,
l’ essaim myriadaire et merveilleux
des planètes tragiques?





補充 維爾哈倫之作品 (Son oeuvre poétique)

1883----Les Flamandes
1886----Les Moines
1888----Les Soirs
Les Débâcles
1891----Les Flambeaux noirs
Au Bord de la Route
Les Apparus dans mes Chemins
1893----Les Campagnes hallucinées
1895----Les Villages illusoires
Les Villes tentaculaires
Les Douze Mois
Les Bords de la Route
1896----Les Heures claires
1898----Les Aubes
1899----Les Vignes de ma muraille
Les Visages de la vie
1902----Les Forces tumultueuses
1904----Toute la Flandre: les Tendresses premières
1905----Les Heures d’après-midi
1906---- La multiple Splendeur
1907----Toute la Flandre: la Guirlande des Dunes
1908----Toute la Flandre: les Héros
1909----Toute la Flandre: les Villes à Pignons
1910----Les Rythmes souverains
1911----Les Heures du Soir:
Toute la Flandre: les Plaines
1912----Les Blés mouvants
1916----Les Ailes rouges de la Guerre
1917----Les Flammes hautes
1924----A la vie qui s’éloigne


2.埃爾斯康普 Elskamp Max(1862.5.5,比利時安特衛普∼1931.12.10,安特衛普)
傑出的象徵主義詩人之一。其詩歌作品大多以故鄉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民間傳說為素材。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其詩歌常常反映出他的宗教感情。
埃爾斯康普深受法國文學各種發展的影響。宗教題材的靈感完全來自比利時,他一再回顧他那些天主教同胞的純樸真摯、但又豐富多彩的靈性感受及日常生活。為了與這些題材相協調,他使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十分簡樸,有時甚至天真到虛假的地步。其最有特點和最成功的詩作的精神,集中地表現在他的最佳詩集之一《生活頌》(La Louange de la vie,1898)這一標題之中。

Elskamp Max的其中一篇作品 Et tout au fond du domaine loin

Et tout au fond du domaine loin,
Où sont celles que l’on aime bien,
La plus aimée me pleure, perdue
De ma mort aux semaines venue ;
La plus aimée de mon coeur s’attriste
Et plonge ainsi que des fleurs ses mains
Aux sources de ses yeux de chagrin,
La bien-aimée de mon coeur s’attriste.

Et tout au fond du domaine loin,
La bien-aimée a mis ses patins,
Se sentant dans le coeur de la glace,
Et loin vers moi s’efforce et se lasse ;
La bien-aimée accroche aux vitraux
De la chapelle d’où l’on voit loin,
Avec le pain, le sel et les anneaux,
Ma pauvre âme, elle, qui ne meurt point.

Et tout au fond du domaine loin,
La bien-aimée ne pleurera plus
Les beaux jours de fêtes révolus,
Aux bagues de famille à ses mains ;
La bien-aimée m’a vu comme un saint
Promettant un éternel dimanche
Aux âmes enfantines et blanches,
Et tout au fond d’un domaine loin.


3.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8.29,比利時 根特∼1949.5.6,法國 尼斯) 亦稱梅特林克伯爵(Count Maeterlinck, 1932年)
比利時象徵主義詩人和劇作家。1962年誕生於比利時的根特市。從小就愛好文學,但他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個律師。1887年,他到巴黎就學,對寫作產生興趣。不久其父去世,於是他又回到比利時。1889年,他正式從事寫作。開始時,並不為人們所注意,但由於他那豐富的想像和驚人的創作能力,不久便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其有韻律的散文劇是象徵主義戲劇的傑出作品。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第一部重要作品《暖房》( Serres chaudes,1899 )是一部依象徵主義傳統寫成的詩集,但他對後人最大影響還是在戲劇方面。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Pelleas et Melisande,1892 )是象徵主義戲劇的傑作。雖用散文寫成,但該劇可視為19世紀詩劇方面最成功的試作。
因為對英國戲劇,特別是對莎士比亞和詹姆斯一世時期的劇作產生興趣,使梅特林克於象徵主義的影響逐漸減弱。在受歡迎方面能夠與《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媲美的,只有兒童劇《青鳥》( L’Oiseau bleu )。這齣略有感傷的寓言劇在1908年首演於莫斯科藝術劇院。這部童話採用民間故事的主題和手法,富於詩意,故事優美,令人陶醉。1911年,梅特林克因這部人道主義的傑作告誡世人其實幸福並不是這樣難得的。獲諾貝爾文學獎。
《斯蒂爾蒙德市長》( Le Bourgmestre de Stilmonde,1918 ) 一劇曾經風靡一時。他的劇作在各國廣為翻譯,比利時沒有一個戲劇家能像他那樣對全世界的觀眾產生過如此大的影響。
梅特林克同時也是個出色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明顯充滿悲觀和對自然界的興趣。此類作品1930年前很受人們推崇。在《卑微者的財寶》(Le Tresor des humbles,1896)和《明智和命運》(La Sagesse et la destinee,1898)中,展示了他的神祕思辨。然而,他廣為人們閱讀的哲學著作卻是《蜜蜂的生活》(La Vie des abeilles,1901)和《花的智慧》(L’Intelligence des fleurs,1907)。

------《青鳥》原是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一部同名童話劇本。後來他的妻子喬治特•萊勃倫克為少年兒童閱讀之便又加工改寫成這部散文童話。



青鳥故事大綱:
遠古時候,砍柴人的兒女-吉琪和美琪,在耶誕節前做了一個夢:來了一位名叫蓓麗呂的仙女,請他們去尋找一隻青鳥,給她病重的小女兒,只有這隻神鳥才能使她痊癒。仙女還說:“我那小女兒要等病好了,才會幸福。”於是他們在貓、狗和各種(糖、麵包、水火)精靈陪伴下進入另一個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去尋找這隻青鳥。他們在回憶之鄉、夜之宮、幸福之宮、墳地、未來王國和光神的廟宇裏,歷盡了千辛萬苦,最終還是未能找到。他們只好回家,早晨醒來,鄰居柏林考脫太太為她生病的小孩來索討聖誕禮物,吉琪只好把自己心愛的鴿子送給她。不料,這時鴿子成為了一隻“青鳥”。女孩也病好了。



4.喬治˙西默農 Georges Simenon (1903.2.13,比利時∼1989.9.4,瑞士)
比利時法語小說家,出生於比利時列日(Liège)的一個貧窮環境,中學畢業後曾從事過麵包店學徒、書店店員、新聞記者等行業。1921年開始寫作到1981年封筆。所寫作品在數量上超過同時代的任何小說家,也可能是20世紀出版作品最多的作家。16歲時開始在一家地方報社工作,19歲時前往巴黎,立志要成功。每天約可打出80頁手稿,於1923∼1933年間,以16個不同筆名,共寫了約200本低級趣味小說,並因而致富。
他以真名發表的第一本小說叫《立陶宛人彼得的案件》(Pietr-le-Letton,1931),首次將抽煙斗的冷靜巴黎警探麥格雷(Jules Maigret)寫入小說中。之後,又連續創作約80部以麥格雷為主角的偵探小說及約130部心理小說。麥格雷是偵探小說領域中最出名的人物,偵探麥格雷辦案不倚賴極佳的推演能力,而是憑藉其心理直覺及對罪犯動機和性情的耐心探求與同情理解。
其所有文學著作約計425部,已有約50種語文譯本,全球銷售達6億本以上。法國、義大利於1967年開始出版西默農作品全集。除偵探及心理學著作外,西默農作品還包括短篇小說集及自傳。1945年起西默農在美國住了十幾年,然後移居法國和瑞士。他作品的文字簡潔有力,以冷靜的寫實主義直探故事的核心,中心主題是神經過敏的、不正常的個人的孤獨生活。由於所用文體嚴謹簡潔,著墨不多便可渲染出一種令人神經緊張的氣氛。

------喬治.西默農《看火車的男人》 被列為世界50大小說



5.瑪格麗特•尤瑟娜 (Yourcenar, Marguerite 1903.6.8,比利時 布魯塞爾∼1987.12.17,美國 緬因州- 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
尤瑟娜生於布魯塞爾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比利時人,母親在她出生十日後不幸逝世,尤瑟娜由她作風開明並富有冒險精神的父親帶大。自幼在家中接受教育,早年常跟著父親四處旅遊。十幾歲時開始寫作,即使父親死後留給她足以獨立生活的財產,仍不放棄寫作,並將自己姓氏Crayencour重組成為Yourcenar作為筆名。她一直居無定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定居美國,1947年歸化為美國公民,但只用法語寫作。她的文學作品以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博學多聞及細膩的心理刻畫著名。
1921年的第一本詩集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顯示了她的高超技巧,重新詮釋古希臘神話,使其與現實世界發生聯繫。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詩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說 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 (《亞曆克西斯,或者一個徒勞掙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譯本)是從一個藝術家的視角進行寫作,這藝術家想要獻身於自己的事業,卻遭到家庭的反對。
傑作之一為歷史小說《哈德里安回憶錄》( Memoires d’Hadrien, 1951 ) 以這位西元2世紀的羅馬皇帝的虛構回憶錄來表現(1954年出版英譯本),法美兩國批評界一致對該書高度評價。這本小說是一個虛構的羅馬皇帝的自傳,以一封寫給他收養的孫子、未來的皇位繼承人馬克奧的書信形式出現。另一部歷史小說《苦煉》( L’Oeuvre au noir, 1968 ) 是關於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虛構人物,弗蘭德斯的煉金術士 澤諾(Zeno)的生活,這本書為她贏得了1968年的費米納文學獎。其他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東方故事》(Nouvelles orientales, 1938)、散文詩《火》(Feux, 1936)和小說《慈悲的一擊》(Le Coup de Grace, 1939)。
1934年,尤瑟娜遇到美國籍女性弗里克(Grace Frick),弗里克是她的祕書及親密夥伴,也替她翻譯了許多作品。她還寫了許多散文,並將非裔美國人靈歌和各種英美小說譯成法文。
尤瑟娜也是第一位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婦女;該學院為一文學機構,對於新院士的資格審核極為嚴謹,院士人數僅限40名。法蘭西學院院士必須是法國公民。雖然尤瑟娜已入美國籍,但是1979年,法國總統授予她美法雙重國籍,1980年以77歲高齡在法蘭西學院被選為院士,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位「綠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1986年,她被授予法國第三級榮譽勳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國藝術家俱樂部的文學獎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or Literature)。
6.阿梅麗•諾冬 (Amélie Nothomb 1967.08.13 日本神戶~2008 )
比利時法語小說家,目前法國最暢銷的文學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十多本小說,本本暢銷,創下法國出版界的奇蹟。曾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法國書商獎、阿蘭•富尼埃獎等文學獎,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戲劇,已有三十多個國家翻譯出版其作品。
父親曾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後來調比利時駐中國大使館任職,諾冬六歲那年隨父親來到北京,在三裏屯住了兩年,並根據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愛情與破壞》,受到讀者歡迎。《午後四點》出版於一九九五年,是諾冬的第三部小說,故事奇特,語言幽默,對話精闢,富有哲理,被視為諾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國《讀書》雜誌評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圖書。諾冬作品有很多是反映“無國界”生活的:《管子的玄思》寫的是她在日本的童年生活,《愛情與破壞》寫的是她離開日本後在北京度過的兩三年,而2000年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的《誠惶誠恐》又回到了日本,講述她大學畢業後回“故鄉”日本打工的故事。諾冬今年推出的小說叫《饑餓傳》,她從饑餓與渴望的角度把自己這些年“無國界”生活串了起來。

飢餓傳介紹:
4歲前的諾冬是個神童,起初不吃不喝,後來是又吃又喝,但不動彈,像植物一樣。她把自己叫做是一根有生命而無活力的管子。5歲時,她從日本來到文革時期的北京,物質生活沒那麼富裕了,但古老的中國深深地吸引著她,在三里屯的那幾年也是她貪婪地惡作劇的幾年。兩年後,她被父母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美國,她在那裏看到的一切都和以前有那麼大的不同,她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觀察著。正當她逐漸適應和喜歡這個國家時,她回到了亞洲,來到緬甸,真正懂了貧窮的意義。到了18歲,諾冬回國上大學,但同學們根本不認這個有外國口音的比利時人。
大學畢業,她迫不及待地回到被她當作“故鄉”的日本,在一家公司當職員,但日本的等級制度、人際關係使她無所適從,她這才發現自己永遠是個外國人,她不屬於任何國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滿足她,她的命運就是永遠流浪,永遠尋找。諾冬在《饑餓傳》中用調侃幽默的語氣和近乎荒誕的情節,通過自身的經歷和體會,探尋活著的意義和生存的矛盾。

午後四點介紹:
一對退休後到郊區隱居的夫妻,原本打算求個清靜,不料每天下午四點都要被唯一的鄰居叨擾,枯坐兩小時以後才肯走。此人僅僅為了上門而上門,不搭配任何表情、言語或企圖。退休教師以積聚多年的涵養與智慧與之周旋,總之是真理也講了,假病也裝了,軟釘子也敲了,對方仍是,沉默,攻無不克的沉默。
到這裡,故事裡的人物暫時陷入僵局,故事外的作者當即掉轉槍頭:主人毅然以近乎暴力的方式將客人拒之門外,卻在某晚鬼使神差地被心底的不安和窗外的異響驚醒—那位銷聲匿跡的客人正在自殺!由此,情節線翻上一個陡坡,故事的場景也終於不再單一。我們跟著那位退休教師的腳步,闖進那位神秘鄰居的家,我們感受到了什麼?氣味是令人皺眉,物品是紊亂邋遢的,一組搖搖晃晃的鏡頭掃過之後,牆面上獲得了短暫的定格:“……在我的對面,有一個大鐘指著淩晨四點。想到我在一個與他們完全相反的時刻侵入了他們的家,我不禁笑了。這時,我發現在這個房間裡還有三個掛鐘和一個鬧鐘,它們一秒不差地指著同一時間。回想起客廳、樓梯和走廊,我發現那些地方也都掛著鐘,而且都出奇地準,就像這個房間裡的鐘一樣……”

台長: 小小眼
人氣(9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college |
此分類下一篇:比利時---安特衛普
此分類上一篇:不更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