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0 01:06:32| 人氣1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近況分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陣子因為剛下部隊有許多要學習的事務與整備,
也就將寫作的習慣暫時卸下,到了後來才發現興趣與目標是需要持續的,
這就和腦袋長期在制式化下行動,等到遇上突發狀況會反應不及,
而寫作方面也是相同的,只要有過某段期間寫作不輟的經驗,
就能體會寫作在基本上會讓人養成蒐集資料後匯聚成概觀進而提升判斷力的過程,
像台長目前就處於停頓狀態,或許和性格上不能一心兩用有關,
因應為了方便適應目前部隊的作息就關閉嗜寫的機制,
造成現況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對『 文字 』本身限度的認識,
『 文字 』本身雖然具備強大的組織功能,
但就思想或宇宙萬物的描寫,一旦『 文字化 』後,
就如同繪畫習作中的大自然被框架住且『 固化 』,
說直接一點,就是剝削了描寫對象的本質,
這對被描寫者而言無關大礙,對『 我 』而言卻是損失
會聯想到這點,或許和上星期看了楊英風的紀念展有所關聯,
就台長個人對雕塑的膚淺認知來評論的話,
楊英風的雕塑作品經常是呈現伸展性姿態,且相當著重肌理的表現,
但觀者卻能從中發現因應觀看角度不同以及光源位置等外力因素,
卻造成大相歧異的觀感,何以故呢?
這實在是相當微妙,明明是出於相同的筆觸,
卻因時空背景或思想模式的差別而獲取截然不同的感觸
順帶一提,從他的作品容易感受到有股『 包容性 』,
這或許和他後期的作品呈現圓弧狀有關,
反過來從他早起的繪畫作品則又能看到創作者對外發聲的強烈意欲,
從這次的紀念展中一連串看下來,作品實在是作品即刻的顯影與反映,
這麼說不知貼不貼切,每個作品都是作者某面向( 某碎塊 )的表現,
將所有作品組構成型才是作者的全體,
相對的,藉由習作與創作的過程讓我們更接近自我與自然,
卸除無謂的防備與詬病,讓獨有的精神印記具體浮現

文末講講這陣子困擾著台長的盲點,
我一直對各種藝術表現有興趣與好奇心,也一步步建立認識能力,
卻漸漸發覺這樣只能讓我變成只具備觀賞能力的評論者,
就像懂得辨析花瓶造型的功力與材質選用,反觀自身卻不具備創作內涵與表現能力,
開始懷疑自己的心靈是否埋藏種子,又何時能開花結果呢?

台長: 野猴子
人氣(1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