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迄今,「意象」在中外文學作品裡佔有重要的研究位置,只是我們大多專注於較為具體的物象,如日、月、火、水、鳥、獸等等,鮮少人以「弧」為對象來描述,因此,黃荷生〈弧的意象〉(收入於《觸覺生活》,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8月)極具開創性,與一般(俗情常態的)詩作截然異趣。現將第一段抄錄如下︰
住有生病的緋色
在圓弧裡
住有像是麻痺,像是硬化的香味
狹狹的,唔,狹狹的
狂奔狂跳
黃荷生曾自述︰「這些詩我是一口氣在大約半年之中寫成的,出版的時候我是高二上,因此,寫作的時間應該是高一下那段時間內。」因此,〈弧的意象〉裡的字字句句,亦可折射詩人的高中生活與心境。
大多數人真正認知「弧」的定義,應該也是在正經八百的數學課堂上。「弧」是一條平面曲線,它是圓上兩點間的一段,包含兩個端點,而連接弧的兩個端點間的線段則名為「弦」。當我們要表示一條曲線上A與B兩點之間所形成的弧度時,會寫成。
或許在黃荷生眼裡,這個圖形頗有詩意,他的高中時光猶如困在A到B的弧形角度裡。
仔細觀察〈弧的意象〉,裡頭沒有出現一個「我」字,黃荷生小心翼翼不把自己寫入,用看似客觀的角度描繪弧內世界,實際上,詩人卻在裡頭默默掙扎。
首先第一段,圓弧裡住有「生病的緋色」,「緋色」本屬形容詞,在這卻成為名詞,光是「住有生病的緋色」一句,就很有俄國形式主義什克洛夫斯基所主張「陌生化」的效果(文學作品要擺脫慣性的表達方式,拉開認知的距離,延緩理解的速度),讓人直盯盯想瞧出什麼端倪。用「緋色」而非「紅色」,表示有經過選擇,「紅色」太日常,「緋色」較具文學感。當「緋色」不再附屬任何名詞,自己當主角,究竟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後頭有一句「蒸膿的流體」亦可當線索思考。在閱讀過程,讀者得靠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像,不停補足尚須確定的畫面︰病懨懨的「緋色」虛弱喘息……
是否從第一段開始,詩人便影射高中制度壓得人喘不過氣?「緋色」或許指的是紅筆,上課筆記、分數訂正都跟紅筆脫不了干係(如另一首〈你將如何?〉︰「你將不安地臥著/如幾個紅字一般地臥著」亦有相似的描寫);或指「熱情」,剛升上高中的喜悅與熱情已被填鴨教育摧頹殆盡。不論意指為何,「生病」狀態已讓整首詩的後續發展不甚樂觀。
詩人雖然形容緋色是「生病」的,但對讀者來說,共鳴點還是太少,這份想像仍太過主觀,於是再進一步描繪「住有像是麻痺,像是硬化的香味」,企圖把這嗅覺形容更具體,「麻痺」與「硬化」皆為長久時間累積造成的結果,原本怡人的香味開始變質。弧內味道在第一段已讓人不堪忍受,而「狹狹的,唔,狹狹的」亦指弧內空間太過狹窄,甚至寫了兩次,強調不適感。加入「唔」這感嘆字,恍若聽到有人低鳴,但真的是人嗎?最後一段出現「悲哀的咪咪之聲」,是否暗示我們,裡頭困住的是一隻小貓?貓對嗅覺(香味)與空間都相當敏感,受不了裡頭的味道跟束縛,「狂奔狂跳」想逃出去,這樣的詮釋也頗合理,且可呼應到最後一段「悲哀的咪咪之聲」,使詩的結構更聚攏一些。
在未知的弧裡
住有浸了水的浮腫的點
住有浮腫的位置
有那錯誤
有那蒸膿的流體一般傲慢的
以及潮濕的謎
以及幽幽……。
第二段詩人再補充這弧是「未知的」,每天繞著數理公式,能準確驗算自己未來的出路嗎?「未知」一詞本該充滿光明、冒險的個性才是,裡頭卻「浸了水」跟「浮腫」,如此折騰、絕望又無奈。在密不通風的弧裡,沒有任何洞孔將水排出去,只能任其腐壞。
到第三段,「有那錯誤」句意雖未明朗,但下一句「蒸膿的流體」卻很有畫面感,「浸到浮腫」已是極不舒適的狀態,現在又開始「蒸」它,要把裡面嚴重的毒素逼出膿來,一副「傲慢的」態度,不肯低頭。一個高中生,會出現「蒸」這個字,容易讓我們腦海裡浮現一幕日常的畫面――蒸便當。
全校數百名學生的便當在大型的鋁製蒸飯箱裡,也似「浸了水」的狼狽模樣,不同家庭冰了整夜的飯菜氣味一起悶著,要等到第三節才開始蒸,所有氣味交雜滾騰,每次經過蒸飯室,也極有可能是「麻痺」、「硬化」的味道,讓人掩鼻而過;常常火候調節不準確,學生打開滾燙的便當盒,發現裡頭已糊成一灘焦泥,還得忍嚥下去。相信這是許多經歷國、高中的讀者都可能遇到的慘況。
另外,我們亦有其他的聯想――教室。在夏不涼冬不暖的教室裡,尤其上完體育課,每個學生真似「浸了水」、「浮腫」的情況,只能坐在自己固定的桌椅上,無法隨意走動,每一個座位都是一個點、一個位置。籠困在教室裡,蒸騰彼此溼熱的汗味,亦可呼應第一段「住有像是麻痺,像是硬化的香味」。
不論蒸飯箱或教室,黃荷生似乎把弧的暗示更延伸成――墓穴,圓拱狀與弧弦圖樣的確相像,而且「浮腫」、「蒸膿」、「潮濕」、「幽幽」等詞亦莫名符合穴內的境況,並隱喻高中環境不見天日。
讀到第三段,詩人仍僅供出這是「潮濕的謎」,不肯透露詳情,所有的疑問等著泡爛發霉。「幽幽」有聲音或光線微弱之意,這兩種解釋,不論是聽覺或視覺,皆適合形容弧裡的封閉情況,再用刪節號強調微弱、不清楚的狀態,另一方面也達到欲言又止的效果。
在弧上散步
在向心的弧上散步
有那錯誤。有那傲慢
以及悲哀的咪咪之聲
最後一段「在弧上散步」,是否前三段的激烈已趨平靜?試圖接受這個現實?所有情緒慢慢沉澱。從開始的「圓弧」,再來「未知的弧」,到這裡是「向心的弧」,詩人有意識在布局。最後,詩人已在弧內世界調整出一些方向,將自己對準圓心,與弧形世界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
但最後兩句「錯誤」、「傲慢」再度出現,事情依舊沒有轉好的跡象,終於逼出詩人「悲哀」的情緒底線。若用這三個非樂觀正面的詞意,貫穿一位正值血氣剛烈的青少年心性與遭遇,亦無不可。
另有一點亦值得注意,黃荷生喜以貓的意象入詩,如〈貓或死亡〉︰「你病著∕你懷孕著你是死亡∕像一隻貓?」以及〈都市〉︰「而泛濫著極過敏的傷感∕渲染著灰貓的嘲諷的眼色」,不僅「你」像一隻懷孕的貓,「都市」像嘲諷的灰貓,在〈慾望〉一詩裡,也將自己形容成一隻疑惑的貓︰「來,又去∕由貓般的我∕有所疑惑地∕由貓般的我」。貓看似溫馴,卻也有驕縱的個性,冷漠觀望,不喜束縛,不輕易卸下心防,對環境總是神經質,把貓當成青少年時的自己,確實有一股迷人的氣質;只是這首詩很詭異,連「貓」這個字都省略,只剩聲音,暗指在僵硬的教育體制下(相同的制服、髮型、課程、行動),每位學生的喜怒與想法都要妥善隱藏,度過沒有個人形象的高中三年;而這,才是極大的「錯誤」。
詩分四段,每段都有「類疊」設計,使詩略有吟誦的節奏,有趣的是,卻非「排比」,排比組合是三句以上。總是缺了一句的類疊,使整首詩隱約讓人有極欲深究,線索卻又中斷的遺憾,若每一處類疊再加一句(成排比),相信詩意會更明朗,不過黃荷生卻仍是口風嚴謹,不願多透露什麼,反使詩意的弧度更顯彈性蠱誘,令人咀嚼再三。
刊於《吹鼓吹詩論壇》34號,2018年9月
文章定位: